【天下麻城人】麻城移民后裔周勇:以史学成就 助麻城发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1:02 2

摘要: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

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天下麻城人】全媒体访谈栏目,探访在外麻城籍创业人士,展现麻城在外儿女成长和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家乡人民增添一份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为麻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麻城移民后裔周勇:以史学成就 助麻城发展

周勇,麻城移民后裔,男,1953年5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党史专家,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编委、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重庆市委新闻发言人、重庆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国家部委及四川省和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1979年以来,周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城市史、中国抗战史、重庆史等的研究和转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承担了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近代重庆城市史》,被称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作。在长期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重庆通史的研究体系框架,先后出版了《重庆开埠史》《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近代重庆城市史》,承担并完成了四川省“八五”重点项目《重庆通史》。参与了国家与重庆市部分重大决策的政策咨询、研究工作,为80年代重庆经济计划单列、确定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重庆“九五”、“十五”期间重庆发展战略,以及设立重庆直辖市等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论证。党的二十大以后,担任习近平总书记作序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编委,承担十卷编纂任务;策划制作大型融媒体作品《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100集)受到中宣部表彰;建立“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总主编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主持拍摄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千秋红岩》《城门几丈高》《沧浪万里长》等;主创动画电影《火凤重天》等。

“麻城是老家,巴渝是故乡。”这句深情的告白,出自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麻城移民后裔、著名历史学家周勇之口。作为麻城移民后裔,他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在浩瀚史海中打捞家族记忆,用脚步丈量移民之路,让“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从尘封的族谱走向大众视野,以深厚的史学研究成果,架起了重庆与麻城之间的文化桥梁。

寻根问祖:一块八棱碑的家族密码

“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 这句话曾被周勇的父亲反复提及,也是周勇家族记忆的起点,但始终缺乏实证。2003年,周勇在重庆市巴南区惠民镇龙凤村的民宅中,发现了曾被推倒的两段残存的八棱碑。碑文历经风雨浸蚀,却仍可辨:“□ □县孝感乡民籍……”“三合土凤凰”等字。碑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记录了一百多年来周家从麻城孝感乡移民到四川的历史。算来,周家移民到重庆,迄今已300多年了。这些文字,不仅印证了周氏家族的迁徙史,更成为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鲜活物证。

“这块碑八面刻字,需两人合抱。碑顶刻着八个大字‘合族敬宗,垂之永远’,上面的字辈与我父亲的口传大体相当。”周勇回忆,碑文还记载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周氏族人因家谱散佚、字辈混乱而立碑定序的缘由。

“饬纪敦伦,而可以克昌厥后者也。珏,始祖,系湖广麻城县迁蜀之巴县,占籍于斯,生子四,孙十二人,共故百余年,谱牒无稽,以致派字各异,今躬遇盛世,周氏繁荣,故合族议建‘清明会’,旨示久远,勒石为祖先祀,赖以不废,而叙伦於焉”,周勇邀请重庆市博物馆的金石专家复原碑文,并将其绘入即将出版的新书《湖广填川重庆篇》。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乡愁,这是移民后代对“根”的集体守望。

史学深耕:从《重庆通史》到移民文化觉醒

周勇从1979年开始研究历史,如今已经46年了。在他众多的史学研究领域中,对湖广填川移民历史的研究最为上心。那始于1990年。彼时,他主持编撰《重庆通史》,而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是重庆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是研究重庆历史绕不开的内容。于是他系统梳理了湖广填四川对重庆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塑。“移民不仅带来人口红利,促成了重庆的更新,更促成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奠定了重庆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色。”

2013年国庆节期间,周勇第一次驱车千里抵达麻城,首次踏上了麻城土地进行深入调研。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老家”!他发现,老家“孝感乡”并非今天之孝感市,而是麻城市古沈家庄一带。“此‘孝感’非彼‘孝感’,我们竟吃了多年‘冤枉麻糖’!”他笑谈。

在麻城学者的协助下,经过辛勤的发掘,一个曾经的“孝感乡”、一个被历史风云湮没了六百年的“孝感乡”已经揭开了面纱。或许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支伟大的移民队伍,繁衍出无数杰出的移民后裔,这里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孝感乡都”。周勇说,在中国,除“孝感乡”以外,恐怕还没有第二个以“都”命名的“乡政府”所在地。即使在世界上,以“都”命名的政府所在地,也只有“东京都”等很少的几个地方,而不见以“乡”治为“都”。因此,“孝感乡都”是完全可以自豪地称之为“天下第一乡都”的。能够成为这里的“都民”,当然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媒体破局:一场报道,让移民史“活”起来

2014年春,他再到麻城,最令他难忘的是麻城杜鹃。随后周勇在《重庆晨报》发表了一整版的文章和照片《梦里湖广,麻城杜鹃》,引发了川渝麻城后裔的集体共鸣。

2014年,周勇推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发起“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大型采访。记者团从麻城出发,沿举水河入长江,经三峡抵重庆,活动5月30日从麻城开始,到6月18日重庆直辖17周年之际形成高潮。历时19天,跨越1200公里,重庆日报发布14个整版,27篇大型报道,《重庆晨报》发布上千张照片和上百段短视频,阅读人次超过了一千万。“麻城”“孝感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不但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其影响也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有史以来,全国新闻媒体规模最大、动员人力物力最多,对湖广移民历史与现实的第一次集中报道,也是对麻城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宣传,从而斩获中国新闻奖。

文化建言:三个愿景,点亮麻城未来

“麻城孝感乡”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它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移民传说,而且是川渝移民祖籍的代名词,是千千万万四川人、重庆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里有千百万移民魂牵梦绕的“高岸河码头”,这里有全世界唯一以“都”称名的“孝感乡”,这里有来自重庆的麻城守护神“救厄帝主”,这里留下了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感叹,这里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有“黄麻起义”“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现代华章,这里更有秀甲天下的麻城杜鹃。

采访中,周勇针对此次移民文化推介会以及麻城未来发展历程提出了三个建议: 打造“中国最美移民圣地”:孝感乡文化园已是中国移民文化的标杆,需要深化对孝感乡移民文化的认识,深挖“乡都”独特性,感受先民筚路蓝缕。构建“世界麻城”品牌:有相当大部分湖广填川移民的后代去了海外,我们还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去认识今天的麻城,麻城可借鉴客家“世界恳亲大会”模式,增加祭祖大典海外元素,注重麻城形象的海外传播,吸引海外移民后裔认祖归宗。 深化川渝鄂联动:重庆是移民首站和重镇,麻城是精神原乡,两地应共讲移民故事。川渝鄂三省联运,以“精神家园”为主轴,吸引移民后裔到麻城寻访故里。进而发展形成“一生一家必回麻城一次”的理念,为麻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信仰基础。

乡愁永续,从青丝到白发,从八棱碑的考证到“天下第一乡都”的口号,周勇以史为媒,用半生诠释了“历史学家的浪漫”——在故纸堆里寻根,在山水间溯源,让跨越六百年的移民史诗焕发新生。正如他所言:“长在巴蜀黄葛树,心中尤念杜鹃花。”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未来的灯。麻城的生命力,在于它既是历史的“根”,也是未来的“桥”。向东,向东,向着乡都的方向,麻城与川渝,早该常来常往!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