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出业绩的销售人员,会做哪些用心的准备?曾在日本基恩士(Keyence)任职 13 年半,之后创办了一家开展销售支援中介的斋田真司表示:“对销售人员而言,仪容仪表至关重要。在基恩士,公司一直建议我们避免佩戴花哨物品,选择简约款。甚至还建议‘不要戴高级品牌手表’
能出业绩的销售人员,会做哪些用心的准备?曾在日本基恩士(Keyence)任职 13 年半,之后创办了一家开展销售支援中介的斋田真司表示:“对销售人员而言,仪容仪表至关重要。在基恩士,公司一直建议我们避免佩戴花哨物品,选择简约款。甚至还建议‘不要戴高级品牌手表’,这背后有着明确的理由,即关键不在于让对方有好感,而在于 降低风险。”
要成为受他人喜爱的人,第一步应从 “外表” 开始。我的基本准则是 “消除违和感”。如果外表让对方产生违和感,后续所有销售活动都会受到不良影响。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为消除违和感、哪怕只降低 1% 失败概率,所需遵循的仪容仪表基本准则。
当时基恩士对销售人员有推荐的着装规范:西装需选择黑色或藏青色,且不能有花哨条纹,以纯色款为宜。对于男性,公司建议选择单排扣西装,而非双排扣。衬衫统一选择白色。领带虽未指定颜色,但公司建议避免花哨款式,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纯色或简约条纹款,颜色多为蓝色、藏青色或绿色。鞋子则需是经典款黑色皮鞋 —— 即鞋头无装饰、鞋尖不尖锐的款式。我当时穿的是在普通西装店购买的、价格约 6000 至 7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300 至 350 元)的西装。这些都是我 2010 年代任职时的情况,如今职场更倾向于接受休闲夹克等更随意的风格。上述内容仅供大家了解经典着装规范时参考。或许有人会觉得 “既然是成年人,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也没什么吧”,但职场着装是为工作服务的。穿 “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可能会对工作产生阻碍。
在我看来,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 “不给对方造成违和感”,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因为优先考虑自己的 “喜好”,让客户哪怕产生一丝违和感,都实在太可惜了。个性完全可以在私人时间里尽情展现。或许有人会想 “通过外表凸显特点,让对方记住自己”,但这种想法往往伴随着 “因单方面自我表达而产生违和感” 的风险。服装无法根据对方的反应立刻更换 —— 如果见面的瞬间,对方就因你的服装产生违和感,那后续所有沟通都会从负面印象开始。
当然,大多数客户不会仅通过服装就评判一个人。但不妨设想一下以下场景:
哪怕 100 个人里有 1 个人,对你穿的花哨条纹西装感到违和,该怎么办?哪怕 100 个人里有 1 个人,看到你选的粉色领带,心里想 “都这么大岁数了还穿粉色?”,该怎么办?哪怕 100 个人里有 1 个人,看到你穿的高级品牌尖头鞋,心里暗忖 “真是有钱有地位啊” 并产生反感,该怎么办?要知道,有望带来大额订单的客户,完全有可能就是这 “100 人里的 1 个”。基恩士式的思路认为,没必要冒着这样的风险,通过工作着装来展现个性。
手表,或许是商务人士身上最能体现个性的单品。有人坚信机械表才是最佳选择,有人只认走时精准的石英表,有人非耐用的 “G-Shock” 不戴,还有人特意选择 2000 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 100 元)的亲民款电子表 —— 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手表抱有强烈的执着与喜爱。和头部、脚部一样,手腕属于身体的 “显眼部位”,自然容易被对方注意到。不少人都曾因手表被前辈或客户提点、提醒;在适合各种场合的 “苹果手表” 出现之前,手表或许一直是商务人士着装方面最大的烦恼之一。这里有个小问题:对销售人员来说,最适合的手表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的 “正确答案” 是:不戴手表。这是我总结的 “受人喜爱的小技巧”。当时在基恩士,公司明确建议 “去客户公司时不要戴高级品牌手表”。因为从那时起,基恩士就给外界留下了 “高薪公司” 的印象,不戴高价手表,正是为了避免引发客户的反感。基恩士的主力产品是用于工厂自动化的传感器和测量仪器,因此销售人员拜访的客户大多是工厂,见面的对象也多是一线技术人员。如果这时出现一个戴着闪闪发光的高级品牌手表的人,对方不仅会感到强烈违和,就算心生反感也无可厚非。
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我戴的是当时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的休闲品牌 “Agnes b.(艾格尼丝・b.)” 的手表,价格约 3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1500 元)。我很喜欢它 “性价比高且有高级感” 的设计,也觉得 3 万日元这个价位,一般不会被当成高级品牌。但有一次,和我关系稍微近一些的客户负责人,却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手表真有品味呢。”听到这话的瞬间,我心里一咯噔,下意识看向自己的手表。对方这句话,是单纯在夸奖我选的这款手表吗?还是说话里藏着 “你们工资高,才能戴这么好的手表,真让人羡慕啊” 的意思呢?又或者,是在委婉提醒我 “戴这样的手表,可能会让人反感哦”?
说到底,我当初选这款手表,就是觉得它 “性价比高、显高级”,那在别人眼里觉得 “这手表看起来挺高级”,其实是很自然的事。“3 万日元不算高级” 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判断 —— 在对方看来,哪怕是 3 万日元的手表,也可能已经足够 “高级” 了。这么一想,过去拜访过那么多客户,他们是怎么看待我这块手表的呢?会不会有人感到违和,甚至可能觉得不舒服呢?从客户公司出来的那一刻,我就摘下了手表,放进了口袋里。
我当时下定决心:以后见客户,再也不戴这块手表了。可新的问题来了 —— 那该戴什么样的手表才合适呢?按理说,候选应该是更便宜、而且一眼就能看出很便宜的手表。但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刚才那位客户负责人,说不定本身就喜欢手表,是真的觉得我的手表 “有品味” 才夸我的。如果是这样,那我要是戴一块谁看都觉得廉价的手表,反而会让这类客户感到违和吧?
纠结再三,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戴手表才是正确选择”。当然,“不戴手表” 也并非完全没有让对方产生违和感的可能。但对比 “戴显高级的手表引发的违和感”“戴太廉价的手表引发的违和感”“不戴手表引发的违和感” 这三种情况,我认为 “不戴手表” 的风险是最小的。从那以后,见客户时再也不会因为手表引发话题(这是理所当然的)。后来我能和很多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还成为基恩士史上首位连续 3 个季度销售业绩第一的人 ——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 “不戴手表” 的这个决定,无疑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那么,刚才稍微提到的苹果手表(Apple Watch)又该如何看待呢?在电车里观察商务人士就会发现,苹果手表的普及度简直让人觉得 “恐怕占了市面上手表的一半吧?”,算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款,看似引发违和感的可能性很低。但我当时负责的客户中,有很多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其中也有不少人收入并不高。要是当时已经有了售价从几万到十几万日元(约合人民币几千到一万多元)的苹果手表,说不定会有人心里觉得 “想买却买不起”。站在这些客户的角度考虑,我还是认为 “不戴手表才是正确选择”。当然,这是结合我当时的业务场景 ——“主要对接制造业生产现场客户” 得出的结论。
如果你的客户全都是富裕阶层,那关于手表的标准或许可以稍微放宽些;反过来,也可能存在 “不戴高级手表反而会让人觉得违和” 的场合。比如现在的我,作为未上市企业的经营者,需要与各类企业的高管及董事打交道。为了避免因 “不戴手表” 让对方产生 “斋田的公司是不是经营不善啊 = 服务会不会不行?” 的违和感或担忧,我现在见人时,会戴一块 “有适度高级感但不过于花哨”、价格约 1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5 万元)的手表(不过我自己也有点不确定是否适合)。
顺便提一句,我有个在大型报社做经济记者的朋友,听了我的话后,也开始不戴手表了。他不仅经常采访大企业社长和政治家,也会和生活困难的人交流。他说自己觉得 “以前因为戴了手表,说不定错过了一些本该能听到的真心话”。
与人见面、在公众场合露面时,应该优先考虑 “对方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打扮”,时刻留意不让对方产生违和感 —— 我认为这是必须放在首位的事。不光是手表,要是刻意穿戴昂贵物品、想把自己装得更体面,对方甚至可能会觉得 “被他摆了架子”。比起 “把自己装得体面”“穿戴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应该先把 “不给对方造成违和感” 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一直践行的 “受人喜爱的小技巧”。
电话销售中,对方说 “忙,下次吧” 其实是大好机会。无论对方说什么,“要去拜访客户” 的态度绝不动摇能干的销售人员究竟与众不同在哪里?能出业绩的销售人员,又会做哪些用心的准备?在电话销售中,当对方以‘现在很忙,下次再说’为由拒绝时,其实正是绝佳的机会。必须始终坚持‘要去拜访客户’的态度,同时装作尊重对方情况的样子,将话题引导至预约见面上。”
确定要预约见面的对象后,就可以打电话了。最基本的前提是:无论如何都要拿出有活力的声音。这话听起来像废话,但其实很多人都做不到。紧张是难免的,但如果声音太小、含糊不清,不仅会让对方感到违和,还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提前把该说的内容写成 “脚本”,记在脑子里。还可以把预约时的对话录下来自己听,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提前练习,消除可能让对方产生的违和感。只要准备充分,剩下的就是付诸实践了。接下来,分享一个珍藏的 “受人喜爱的小技巧”:先选定一款可能让对方感兴趣的产品,然后想象着隔着电话 “播放广告”,给这款产品配上易懂的宣传语进行介绍。比如推销耐冲击、耐压力的传感器时,可以这样说:
销售人员:“您好!我是基恩士的斋田!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给您介绍我们新推出的‘大象踩上去也不会坏的传感器’!”是不是会让人有点想听听看?再比如:
“10 年无需维护,放着不管也没问题”“泡在油里反复浸泡也没事”“比火柴盒还小”用这类能直接体现产品特点、让人忍不住感兴趣的宣传语,就能抓住对方的心。只要对方被吸引,接下来的节奏就由我们主导了。
销售人员:“我打电话是想给您介绍我们新推出的‘大象踩上去也不会坏的传感器’!”
客户:“什么东西?怎么回事啊?”
销售人员:“就算承受 5 吨的冲击力,它也能正常工作。贵公司有没有遇到过传感器被东西撞到就坏的情况呀?”
客户:“偶尔会有,特别麻烦。那这传感器真的不会坏吗?”
销售人员:“是真的,毕竟连大象踩上去都坏不了。我带实物去拜访您一次怎么样?”
客户:“行啊,那你拿过来让我看看吧。”
这种沟通方式非常 “有效”,但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选择与接电话客户公司需求匹配的产品。比如耐沙尘的 “即便粉尘堆积如山也能使用的传感器”,在产生大量金属碎屑的金属加工厂等场景,客户可能会感兴趣;但在一尘不染的洁净室里生产的半导体工厂,这款产品就是多余的累赘了。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算用有趣的话术,也绝不能用嬉皮笑脸的语气说。只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传达,才能增强说服力,避免让对方产生违和感。
可惜的是,打电话时客户的反应并非全是积极的。你应该也接到过推销电话吧?比如保险、房地产投资,或是选举拉票的电话。你有过 “啊,挺好的,我很想听听你怎么说” 这样的反应吗?当然,因为我们会筛选出更可能愿意听我们介绍的客户再打电话,所以不像无差别推销电话那样容易遭到冷淡拒绝。但即便如此,客户肯定也都很忙,所以经常会收到 “我现在有点忙,下次再说吧” 这样的回复。瞧,“忙,下次吧” 这句话出现了。
其实,这对你来说才是绝佳机会的回复。职场人谁不忙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预约见面的电话中,要注意态度:不能是 “您忙的话我就不打扰了”,而应该是 “我知道您很忙,麻烦您告诉我什么时候方便,我们来协调见面时间”。说白了,无论客户多忙,都以 “见面为前提” 的态度去应对 —— 这就是我在这里要介绍的 “受人喜爱的小技巧”。
下面给大家看一段我经历过无数次的真实沟通案例:
销售人员:“我是基恩士的斋田。贵公司生产线上目前使用的○○设备,我们推出了性能更优、价格更低的新款产品,想上门给您详细介绍一下,麻烦您给个机会。”
客户:“啊…… 不过我现在正好忙着呢,能不能下次再说?”
销售人员:“确实,您肯定很忙。那下一周和下下一周,您觉得哪周相对好协调时间呢?”
客户:“哎?嗯…… 下下一周是月末,要说的话还是下一周吧。”
销售人员:“谢谢您。那下一周的前半周和后半周,您觉得哪段时间更好协调呢?”
客户:“还是前半周稍微好点吧。”
销售人员:“我非常清楚您平时一直很忙,那下周一或周二的上午、下午、傍晚,您看哪一天哪个时间段方便呢?”
客户:“周二下午的话,或许还能抽点时间……”
销售人员:“谢谢您。那周二 13 点和 15 点,您更倾向哪个时间呢?”
客户:“我 14 点要开会,要是能安排在 15 点半就太好了。不过我也不确定到时候能不能腾出时间。”
销售人员:“我明白了。那我先暂定下周二 15 点半上门拜访。我把我的手机号告诉您,要是当天您突然有急事,咱们改到下周之后也完全没问题。”
客户:“好好,15 点半是吧,我知道了。”
大家觉得这段沟通怎么样?
接受 “对方很忙” 这一理所当然的事实,在尊重对方情况的同时,绝不动摇 “上门拜访” 的前提。而且,看似给了对方 “实在不行也可以取消” 的选择 —— 但其实不是 “可以取消”,说到底只是 “可以延期”。即便到这一步,“上门拜访” 的前提依然没有改变。这种跟进预约的方式,就像鳖咬住猎物不放一样(即 “鳖式跟进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人觉得有压迫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由我们直接下结论,而是要让对方始终感觉 “是自己在做选择”。如果最终能让对方心里想 “哈哈,这家伙这么想见我,真是没办法啊”,那就太完美了。
作为职场人,严守时间是基本中的基本。迟到无非是剥夺对方宝贵时间的行为。只要想想:到了约定时间你却迟迟不出现,等待你的对方会产生多大的违和感,就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迟到。但有些时候,“只严守时间” 并非绝对正确。根据你要见面的客户所在行业或职位不同,他们很可能临时有工作要处理、需要应对突发问题,无法精准确定和你见面的时间 —— 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比如客户说 “我觉得下午 3 点左右应该没问题,但具体也说不好,不好意思啊”。这时如果硬要对方 “严守时间”,反而会给对方添麻烦。因此,除了 “严守时间”,还希望大家掌握另一个技巧 ——“严守联络”。先和对方约定一个大致时间,同时在实际见面前,始终和对方保持密切沟通,灵活调整见面时间。举个例子:
销售人员:“您什么时间方便呢?”
客户:“我觉得下午 3 点左右应该没问题,但……”
销售人员:“好的,我了解了。我上一个行程下午 2 点半在新宿站结束,出发去贵公司前,我一定会先跟您联系。”
像这样先和对方约定好,之后再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细致地同步行程:“我上一个行程结束了,现在出发去您那边”“我已经坐上电车了,预计下午 2 点 50 分到您公司附近的车站”“我到附近车站了,您现在方便吗?”—— 通过这样的沟通,配合对方的实际情况调整。这一技巧的核心,就是通过和对方频繁沟通、灵活调整时间,确保最终能顺利见面。
“严守联络” 这一技巧还有几种灵活用法。可以把 “我上一个行程 XX 点结束” 换成 “我刚好 XX 点左右有别的事要去贵公司附近”。这样能减轻对方可能产生的 “让你特意跑一趟,真过意不去” 的心理负担,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预约。这既是减轻对方负担的贴心考量,也能让自己更顺利地推进工作。此外,由于 “严守联络” 模式下的预约,原本就是 “以 XX 点为大致时间”,即便你到达时间稍晚一点,只要保持沟通,也不会被算作 “迟到”。因此,你可以把行程安排得更紧凑,预约更多见面。
在基恩士,除了签约数量和合同金额,“拜访客户的次数” 本身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我当时的工作常态就是每天拜访 10 家以上客户。我负责的制造业客户,很多时候和客户沟通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同一工厂内或同一工业园区(聚集了多家企业工厂的区域)里,往往有多位客户。正因如此,比如拜访某一家工厂时,我可以连续和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站着快速沟通 —— 这样高效的沟通方式才成为可能。如果只追求 “严守时间”,就需要在两个预约之间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但通过增加 “严守联络” 模式的客户,就能争取到更多销售机会,最终实现更多见面沟通。
来源:译美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