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赢了罗永浩嘴仗?却输掉用户人心,自证清白反陷战略误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3:42 1

摘要:最近,西贝和罗永浩因“预制菜”的争议吵得沸沸扬扬。一边是老罗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一边是西贝老板贾国龙强硬回应“不惜一切代价起诉”。甚至还悬赏10万元,欢迎大家去后厨找“预制菜”的证据。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因“预制菜”的争议吵得沸沸扬扬。一边是老罗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一边是西贝老板贾国龙强硬回应“不惜一切代价起诉”。甚至还悬赏10万元,欢迎大家去后厨找“预制菜”的证据。

看热闹的网友觉得刺激,但如果你从更深的角度看,会发现:这场看似热血的“名誉保卫战”,其实可能是西贝打错了方向。

从法律层面来说,西贝确实可能赢。根据2024年3月出台的《通知》,预制菜是经过调味、加工、预包装的产品,必须加热或熟制后食用。而西贝大量使用的是冷冻食材,比如提前处理好的鱼、羊肉、蔬菜,这些并不属于法规意义上的“预制菜”

所以,如果真的打官司,西贝可以拿出后厨流程、供应链资料、操作SOP,来证明自己没有用“料理包”,老罗的说法缺乏证据支撑,有机会赢下这场诉讼。

但问题是:赢了罗永浩,然后呢?

一场官司的胜利,能换回顾客的信任吗?能修复用户心里的“贵、难吃、不值”印象吗?显然不能。

罗永浩的吐槽,其实并不是在科普“预制菜”,而是在发出一种消费者的真实情绪:
“我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吃到的东西像是微波炉热出来的?”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当他发出这句话后,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吐槽大会”:

“西贝真的不好吃,没锅气。”
“一个菜一百多,里面全是骨头。”
“吃过一次,感觉自己是冤大头。”

这些声音,西贝听到了吗?

他们不是在讨论预制菜的法律定义,而是在表达对“价格不值”的不满。真正让用户生气的,不是你用没用预制菜,而是你收了高价,却没给出相应的体验。

换句话说,预制菜只是“导火索”,不满早就积累了。

而西贝的回应,从头到尾都在强调“我们合规”,把重点放在“定义”和“法律”上,完全回避了用户最在意的“体验感”和“性价比”。

这就像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成绩差,他不去想怎么提高成绩,反而反复强调“老师你用词不准确,‘很差’这个词不严谨”。

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问题。

如果我是西贝的操盘手,我会立刻放弃和罗永浩的正面冲突,转而做三件更有意义的事:

第一,真诚沟通,而不是高调对抗。
不是道歉,而是换一种姿态告诉消费者:“我们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们会查找问题、提升体验。”不是和用户对着干,而是让他们重新变成“朋友”。

第二,搞清楚用户到底不满在哪。
通过满意度调查、门店暗访、用户访谈,找出那些“没有锅气”“太贵不值”的真实根源。是出品流程的问题?是门店执行不到位?还是定价策略有误?没有用户研究,就没有解决方案。

第三,产品和定价体系要做减法。
是不是有些菜标准化太高、味道太工业?是不是有些价格脱离了用户的心理预期?要不要推出更多实惠、轻量的产品线?一顿饭吃得值不值得,用户心里最清楚。

现在的西贝,如果不能把这次危机转化为“自我升级”的机会,那么即使赢了罗永浩,也可能彻底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这场“西贝 vs 罗永浩”的对决,表面是一次关于“预制菜定义”的争执,实则是一次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价值信任危机。

赢得官司,撑起的是面子;赢得用户,保住的才是生意。

西贝真正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吐槽的KOL,而是那些用脚投票、用沉默表达不满的普通人。

希望这家曾经靠“干净、标准化、服务好”出圈的品牌,能听懂这次风波背后的真正信号。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