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医院专科的“翻身仗”:年手术量超7500台,住院患者手术率90%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5:31 2

摘要: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年手术量超过7500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70%以上,国考四级手术量突破2200台。其中,脊柱年手术量达1000台,关节置换超过500台,关节镜手术约600台。尤其进入2025年以来,在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动下,骨科住院手术率超过90%。

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年手术量超过7500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70%以上,国考四级手术量突破2200台。其中,脊柱年手术量达1000台,关节置换超过500台,关节镜手术约600台。尤其进入2025年以来,在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动下,骨科住院手术率超过90%。

记者丨张园园

从最初的外科病区仅设有3-5张骨科床位,甚至没有专职骨科医生,到如今骨科成功创建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拥有5个病区、220张床位,并细分出8个亚专业方向,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逐步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精细化管理的重大转型。

数字或许是最有力的证明。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年手术量超过7500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70%以上,国考四级手术量突破2200台。其中,脊柱年手术量达1000台,关节置换超过500台,关节镜手术约600台。尤其进入2025年以来,在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动下,骨科住院手术率超过90%。

01

机遇与挑战

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骨关节中心主任姜雪峰看来,骨科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历史的积淀。自2000以来,骨科正式驶入发展快车道。2003年,科室分设了3个病区;2005年,率先在县域内推进亚专科建设,打破“大骨科”传统模式,真正按部位和专业方向对学科进行重构;2010年又系统推进学科全面提升,牵头成立GCP骨科组、骨科微创研究所并强化教学培训体系建设……

江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骨关节中心主任姜雪峰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骨科的蜕变不仅源于内在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推动与挑战。”姜雪峰提到,党的二十大以来,“强基层、强县域”成为明确的政策方向,“十四五”规划中屡次强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县级医院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

与此同时,骨科疾病谱也在不断变迁。从1998年成为一名骨科医生至今,姜雪峰亲眼见证了骨科的病种从最早的工伤,逐渐转变为交通事故带来的创伤为主,再到如今老年退行性疾病成为主流。“这类疾病复杂度高、需求量大,对县域专科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尽管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随着交通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患者外流现象也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江阴的骨科医疗布局独具特色:不仅本院实力雄厚,各个乡镇医院也均设有骨科,其中部分乡镇卫生院甚至拥有4个骨科单元,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骨科手术患者的本地分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挑战中,如何应对患者外流和本土分流的双重压力,走出一条兼具韧性、质量与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成为骨科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姜雪峰说。

02

科室腾飞的六大路径

关于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的起势腾飞,姜雪峰将其总结为六大路径。

一是人才为本。姜雪峰指出,骨科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以中青年为核心,近7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科研实力和学术潜力突出;高级职称医师占比超过70%,临床技术水平高超,专业实力强劲。

骨科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自1997年招录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起,便持续推动学历与能力双提升。先后完成10名医师从本科到硕士的学历进阶,近10年来更自主培养了8位硕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医院长期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国内顶尖骨科特色医院保持深度协作,每年外派骨科医生进行常规进修、亚专科短期深造等,有效保障了团队技术视野和专业深度的持续拓展。”姜雪峰表示。

二是技术为核。姜雪峰直言,亚专科建设是骨科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05年起,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率先在县域推行按部位及病种划分亚专业,逐步结束“什么手术都做”的粗放模式,让医生聚焦于专项领域。

姜雪峰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从专攻关节镜,再到膝关节创伤与关节置换,他最终成长为核心亚专科的带头人。由此,一个医疗组逐步发展为两个医疗组、一个病区,直至成为如今手术量领先的运动医学科。“专业化不仅提升了手术质量,也加快了技术深化与人才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骨科高度重视技术更新与设备迭代,全面开展微创、精准、无痛及快速康复等技术项目。目前科室已经成熟开展四关节同期置换、脊柱畸形矫正、复杂翻修、高位颈椎手术、复杂膝关节置换等高难度手术。

三是服务为要。姜雪峰直言,在县域医疗环境中,患者的口碑至关重要。精进技术的同时,真正能够帮助县域医院留住患者的往往是用心的服务与信任的积累。有时候,一位患者的满意,可能带来整个社区的认可,这就是口碑效应;反之,一位患者的不满,也可能导致失去数十例潜在患者。

姜雪峰表示,骨科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整合康复资源,形成骨科治疗与康复管理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路径。同时大力推进体卫融合,借助社区及多种媒介开展健康科普与义诊。“我们始终强调技术与服务并重,构建有温度的医疗体验。”

四是平台为基。骨科积极参与多学科创伤中心建设,显著提升严重创伤的综合救治水平。例如,曾有一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出现臀上动脉损伤出血,通过及时介入栓塞成功救治,充分体现多学科协作的价值。此外,骨科正整合中医针灸、理疗与现代康复资源,构建骨科脊柱与关节疾病一体化诊疗体系。

五是科研为翼。“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都离不开科研的发展。”姜雪峰指出,在科研方面,科室2010年成立了南通大学骨科创伤微创修复研究所,2012年首次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年首次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青”)立项,2023、2025年连续获得国青立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超过20篇。

姜雪峰表示,骨科推行有计划的科研培养机制,坚持外引内育,培养自己的科研人才。科室支持青年医师全脱产攻读博士,并明确其科研目标与成果要求;科室还鼓励骨干人员在国际、国内学术平台进行交流。科研体系的持续完善,为学科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六是管理赋能。学科发展离不开具有战略眼光与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既强调医疗技术,也强调管理能力,要做到以技术为前提,以管理为抓手。”姜雪峰指出,对科主任而言,需兼具胸怀与远见,平衡专科化与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管理赋能促进团队协作与科室持续发展。

姜雪峰认为,实现县域医院骨科高质量发展,要贯彻三大关键词——同质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即诊疗技术规范紧跟国内先进技术,结合县域特点打造特色技术,同时,加强与上级医院共建、与基层联动等。

谈到骨科未来发展,姜雪峰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骨科创伤综合救治能力;深耕老年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的问题,提升诊疗能力;打造“骨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中西医结合,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响应国家政策,发展智慧骨科、深耕运动医学领域。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骨科疾病,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姜雪峰笃定地说。

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

—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赞

来源:县域卫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