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稻田里的“创新者”与乡村共富的“领路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0:16 2

摘要:四月的庐江县冶父山镇铺岗村,春风和煦,新秧初立。在泛着粼粼水光的稻田旁,笔者见到正俯身调试无人机的孟祥海。他挽起的裤脚沾着新鲜泥渍,脖颈处晒出深浅分明的印记,可一谈起农技革新便神采飞扬:“这台无人机一小时能完成50亩田的植保作业,顶得上20个人工!”

四月的庐江县冶父山镇铺岗村,春风和煦,新秧初立。在泛着粼粼水光的稻田旁,笔者见到正俯身调试无人机的孟祥海。他挽起的裤脚沾着新鲜泥渍,脖颈处晒出深浅分明的印记,可一谈起农技革新便神采飞扬:“这台无人机一小时能完成50亩田的植保作业,顶得上20个人工!”

这位“80后”农场主,用十年时间,将一片900余亩荒地打造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年产值超260万元。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300余户农民转型绿色种植,帮扶50多户贫困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面旗帜。

图为孟祥海正在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农药喷洒作业

“知识就是新农具”

——从“土把式”到“科技达人”的蜕变

2014年,孟祥海返乡创业时,村里人直摇头:“年轻人种地能有什么出息?”但他偏不信。流转1500余亩土地后,他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农技书籍,还自费跑遍安徽各地及湖北谦益农业的现代农业基地取经。“现代农业不是抡锄头,得懂技术、会管理。”他掏出手机展示“学习足迹”:2016年考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2022年成为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场主”;2023年拿下“高素质农民”认证……十年间,他参加的培训课程摞起来足有半人高。

知识落地,化为生产力。2020年,他引入无人机植保,效率提升5倍;2021年至2023年建温室大棚,实现反季节瓜果种植;2014年起运用精确定量施肥、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秸秆全部还田利用和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现在我的农场有‘两大法宝’:无人机、生态循环。”他笑着说,“连种地都要‘持证上岗’了!”

“田里长出‘黑科技’”

——绿色农业与智慧农场的“双向奔赴”

跟随孟祥海走进稻田,笔者发现这里“藏”着不少“黑科技”:水肥一体机自动灌溉,水稻播种机机械化一体操作……“我的目标是让每一粒米都‘绿色’到底。”他弯腰抓起一把土,“你看,蚯蚓多了,说明土壤健康了。”

2018年,他接下镇里千亩绿色水稻示范片任务,带头推广减肥减药技术。村民起初质疑:“不用农药,虫子吃了庄稼咋办?”他便在自家田里做试验:用诱虫灯替代农药,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全量还田……三年后,示范片农药用量减少50%,稻米品质却显著提升,收购价高出市场价15%。如今,全镇300多个种植户跟着他转型绿色种植,亩均增收200元。

2023年,他又建起全县“优质特色食味稻米展评中心”,引进80多个新品种试验种植,均为国标一或二级品种。“这个‘荃两优1606’,产量较足,口感更好,明年准备全县推广!”他如数家珍。

图为冶父山镇组织镇内30位粮食种植大户到孟祥海家庭农场观摩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破局之路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铺子岗’有机米,全程不用化学农药……”在铺岗村电商大户直播间,孟祥海举着稻穗,用乡音热情推介。2024年,他试水直播带货,首场卖出1000斤大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线下,他的“共富联盟”同样风生水起:与许山里民宿合作,将大米包装成“田园伴手礼”;对接冶父山镇政府食堂,直供食堂稻米,每月供大米1000斤;甚至把产品送进企业工会福利清单。“我们要让‘铺子岗’品牌走出安徽!”2023年,农场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

——共富路上的“乡土情怀”

在农场务工的老汪,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孟老板不仅高价租我的地,还教我技术,现在我家年收入翻了两番!”像老汪这样的农户,农场里还有十余人。孟祥海立下规矩: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用工岗位向困难群众倾斜。2020年,他主动承包镇里36亩闲置扶贫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55万元,惠及50多户家庭。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他毫无保留分享技术。每年9月至10月,孟祥海开设“田间课堂”,教农户操作无人机、解读市场趋势。村民李大姐说:“他讲的‘土壤EC值’‘电商引流’这些词,我们一开始听不懂,现在都成了‘致富密码’!”

在孟祥海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模样,他们用科技重塑传统农业,用创新打开市场,更用情怀反哺乡土。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走出去”到“引回来”,这样的“新农人”,正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脊梁。

撰稿:吴恺佶

审核:唐英武

来源:徽都天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