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莜面村,是很多人心中“西北菜的代表”。牛大块、莜面、羊肉泡馍,味道都算地道。再加上店门口等位时提供的小零食、瓜子、甚至小朋友的气球,服务上确实不输海底捞。
西贝莜面村,是很多人心中“西北菜的代表”。牛大块、莜面、羊肉泡馍,味道都算地道。再加上店门口等位时提供的小零食、瓜子、甚至小朋友的气球,服务上确实不输海底捞。
但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陷入了舆论漩涡。
原来,罗永浩在西贝吃饭后发博抱怨:饭菜是“预制菜”,难吃还贵——几个家常菜花了660多块,炒鸡蛋几十块,一份炒黄瓜29块。他还晒出账单,引来大批网友热议。
贾国龙则认为,这种言论严重损害了西贝形象,不仅立刻开发布会澄清,还开放后厨给顾客参观,更重要的是,他公开扬言要起诉罗永浩。
作为一个几十年打拼出来的企业家,贾国龙维护品牌形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你清楚罗永浩所代表的,正是西贝的顾客吗?去起诉一个超级有影响力的消费者,这是不是搞错了?
1.罗永浩的网络影响力
罗永浩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上几乎是“金字招牌”。
出道于新东方:当年以激情澎湃的英语讲课风格走红,被称为“最会讲段子的老师”。
锤子手机时代:应聘小米失败后,他创立锤子科技,尽管最终没能打败华为、小米,但一度让“工匠精神”成为潮流。
2011年3小时单挑网络红人Ok哥,凭借逻辑和表达完胜,成为舆论焦点。后因创业失败负债6亿多,他转战直播带货,不到两年就宣布“还清债务”,一度成为“还债楷模”。
数据显示,罗永浩的微博粉丝约1700万,抖音粉丝超1900万,B站、小红书也有几十万粉丝。他的言论,随便一条转发就能过万,评论区常常炸裂。
在网络时代,这就是“移动的流量中心”,一个人的意见,可能抵得过千万广告费。
换句话说,罗永浩的抱怨,不仅是一个顾客的声音,而是能快速放大成成千上万消费者情绪的“放大器”。这也是为什么,西贝这次事件,几乎所有评论区都站在了罗永浩一边。
2.西贝就是贾国龙
西贝之于贾国龙,早已不是简单的“创始人和公司”的关系。
西贝两个字,其实就是“贾”的拆解。公司就是贾国龙个人品牌的延伸。
从内蒙古小城开第一家餐厅,到如今全国400多家门店,贾国龙的个人风格无处不在。菜品设计、门店装修、营销策略,都要经过他拍板。
疫情期间,西贝一度现金流告急,贾国龙哭诉“西贝账上现金撑不过三个月”,请求社会关注。这种直白甚至有点“情绪化”的表达,也让人印象深刻。
我个人第一次注意到西贝,是在2016年上海马拉松的赛道上。当时西贝是赞助商,贾国龙本人热爱运动,也亲自站台。后来办了会员,经常带家人去吃。
不得不说,2020年前的西贝,口味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近几年,西贝的口味似乎不如从前。尤其是外卖,点过几次牛肉,发现和堂食的差别很大,甚至有点像711便利店的盒饭。考虑到外卖的配送压力,提前准备、甚至用半成品并非不能理解。但问题在于,西贝的价格依然在50元以上,而便利店的盒饭只要15元,性价比差距明显。
消费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落差。于是,当“预制菜”标签扣上时,大家迅速把个人体验和这次事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3.消费降级与预制菜风波
所谓预制菜,指的是通过预先加工、包装、冷藏或冷冻的菜品。简单分两类:
简单预制:比如洗净切好的蔬菜、腌好的肉,餐厅拿来直接下锅烹饪。
复杂预制:工厂里已经炒好、调味好的半成品,餐厅只需加热、装盘即可。
这类食品在供应链中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51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1万亿元。资本市场也在热捧,号称“万亿级风口”。
然而,预制菜进入餐厅,特别是高端餐厅时,就成了“原罪”。
2023年,预制菜一度被曝要进中小学食堂,家长群体强烈抵制,认为不安全、不健康,最终不了了之。
消费者担心的主要有三点:
l健康性:预制菜往往依赖冷链和防腐措施,营养流失、添加剂问题难以避免。
l透明度:消费者无法确认一盘菜究竟是现炒的,还是加热过的。
l性价比:如果预制菜和现炒口感差不多甚至更差,却卖出三倍价格,自然引发反感。
罗永浩的吐槽,正是踩中了这三大痛点。而他的诉求也很直白:希望行业推动标准制定,乃至立法监管。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6.5%,但人均消费客单价下降趋势明显。也就是说,大家依然吃饭,但更精打细算了。
这种环境下,预制菜被视为“低成本高定价”的象征,更容易引爆舆论。
4.客户至上不该只是口号
贾国龙选择在第一时间开发布会,甚至扬言起诉罗永浩,这无疑是一个“昏招”。
商业逻辑上,一个企业的根基是顾客。你可以解释澄清,但不能把消费者,尤其是一个超级网红顾客,推到对立面。
罗永浩这几天已经发文,悬赏高额奖金征集西贝前员工爆料证据。这意味着,如果西贝真的有使用预制菜的情况,被公开的可能性极大。对品牌而言,这将是灾难性的。
看各个评论区的风向,大多数网友并不在乎法律谁对谁错,而是从情感上站在了消费者一边。“你敢起诉顾客,就敢起诉我们每一个人”,这样的声音层出不穷。
在当今口碑即流量的餐饮业,这种反感情绪将直接转化为消费流失。
客户至上,不该只是口号。真正聪明的做法,是顺势而为,把危机变机会。比如:借机公开全部供应链,让透明度成为卖点;推出“现炒专区”,用差异化满足不同需求;与罗永浩正面沟通,把矛盾转化为合作。
相反,如果硬刚到底,不仅可能败诉,更可能失去消费者的心。最终结果,大概率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5.结语
西贝这场“预制菜风波”,看似是一场口水战,实则折射出中国餐饮业的深层矛盾:
消费者对性价比和透明度的敏感,餐饮企业在规模化和品质之间的摇摆,预制菜行业快速扩张,却缺乏统一标准。
罗永浩的吐槽,不只是个人意见,而是千万消费者的声音。贾国龙若真要把矛盾推向法庭,那才是真的“搞错了什么”。
来源:翟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