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同事小王,去年看隔壁工位老张买半导体基金赚了30%,心里不平衡,立马把自己手里赚8%的沪深300基金卖了,跟风买了半导体。结果刚买就赶上行业回调,3个月亏了15%,而老张因为早就设了止盈,早在回调前就卖了,赚的钱落了袋。小王后悔道:“我哪知道老张能扛20%的
不少基民打开账户第一件事,就是跟朋友比收益:“你这只基金赚20%了?我才赚8%,不行,我得换个猛的!”结果越比越慌,越慌越乱操作,最后反而亏了钱。
其实买基金就像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淡,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盈亏也像天气,有晴有雨,暂时的涨跌不算数,自己能稳住盈利才是真本事。
跟别人比基金收益,就像跟大胃王比饭量——人家一顿能吃3碗饭,你硬撑着吃2碗,只会把自己撑得难受。每个人的情况天差地别,比来比去只会乱了自己的节奏。
我同事小王,去年看隔壁工位老张买半导体基金赚了30%,心里不平衡,立马把自己手里赚8%的沪深300基金卖了,跟风买了半导体。结果刚买就赶上行业回调,3个月亏了15%,而老张因为早就设了止盈,早在回调前就卖了,赚的钱落了袋。小王后悔道:“我哪知道老张能扛20%的波动,我连10%都扛不住,比来比去把自己坑了。”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时间都不一样:有人能拿5年不动,适合买高波动的行业基金;有人只能拿1年,买宽基基金更稳妥。就像跑步,有人擅长马拉松,有人只能跑短跑,硬要跟别人比速度,只会拉伤肌肉,还跑不完赛程。
不同基金的“脾气”完全不同,宽基基金稳如老黄牛,行业基金烈如野马,根本没法放一起比。就像果园里的树,苹果树结苹果,橘子树结橘子,你不能说“苹果树没结橘子,就是不行”。
我之前买了沪深300ETF和新能源ETF,沪深300一年赚了12%,新能源赚了25%。有朋友说:“你这沪深300不行啊,我买的新能源基金赚了30%。”可他没说,他的新能源基金去年跌了28%,我手里的沪深300最多只跌了15%,我能扛住,他能扛住不代表我也能。
后来新能源行业回调,朋友的基金跌了20%,收益快没了,而我的沪深300还稳着,慢慢涨到了15%。这就像养宠物,有人喜欢养精力旺盛的狗,每天要遛;有人喜欢养安静的猫,不用费心。基金也一样,没有“谁比谁好”,只有“谁更适合你”。
基金账户里的盈亏,就像海边的潮水,涨潮时看着热闹,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暂时的盈利不代表一直赚,暂时的亏损也不代表一直亏,别因为一时的涨跌乱了阵脚。
我邻居李阿姨,2023年买医疗基金,3个月赚了18%,天天跟人炫耀,觉得自己“炒股很厉害”,还加仓了不少。结果后来医疗行业回调,基金跌了22%,不仅赚的钱没了,还亏了本金,李阿姨气得好几天没睡好。
而我另一个朋友,2022年买中证500基金,跌了10%,别人都劝他卖,他说:“反正我拿3年,暂时跌点不怕。”后来中证500涨了25%,他稳稳赚了一笔。这就像种庄稼,春天播种后会遇到刮风下雨,只要根还在,秋天总能收获,急不得。
买基金最忌贪心,总想着“再涨点就卖”,结果把到手的收益又还回去。就像摘果子,本来摘一筐够吃了,非要等“再熟点”,结果果子烂在树上,一口没吃到。
我买基金有个规矩:宽基基金赚15%-20%就卖一部分,行业基金赚25%就止盈。去年买的纳斯达克100ETF,涨了20%,我卖了40%,把本金的一半拿回来,剩下的就算跌了,也不心疼。后来这只基金又涨了5%,我没贪心,等跌到10%回撤线时,把剩下的也卖了,最后赚了2.3万。
要是我贪心等“涨30%”,后来基金跌了12%,收益就少了一半。这就像吃饭,吃到七分饱就行,吃太多会撑坏肚子;基金赚够目标就好,贪多了只会亏更多。
买基金不是比赛,不用跟任何人比谁赚得多。只要你选的基金适合自己,能稳稳当当赚点钱,就算一年赚10%,也比跟风追高、最后亏5%强。记住:基金赚钱的核心是“稳住自己”,不是“超过别人”。
来源:阿姐爱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