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是人类为了满足食物需求所开展的农业生产、食物加工、包装、运输、零售以及消费的各个活动环节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方式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
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是人类为了满足食物需求所开展的农业生产、食物加工、包装、运输、零售以及消费的各个活动环节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方式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食系统是连接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流动消费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既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必然要求
“农食系统减排和固碳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的重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马中表示。绿色低碳转型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农业系统韧性,同时能够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绿色、有机和低碳食品市场需求会迅速增长。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程印证了转型的可行性。在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后,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从20世纪90年代的约14%降至2018年的5%左右。例如,宁夏探索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价值转化、江苏投入2000万元推进土壤有机碳固存以抵消全省10%排放、北京大兴将垃圾处理项目升级为循环经济产业园,都体现了政策与地方实践的协同。
地方创新实践探索取得成效
从西南丘陵的稻田到草原牧区的牧场,从江南水乡的种养基地到城市周边的废弃物利用项目,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转型路径。
季节性干旱频发的四川省简阳市踏水镇寨子村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当地社会组织的支持下推行水稻覆膜技术。从2022年起,当地推行“垄上种植+沟灌”技术,减少稻田泡水时间以降低甲烷排放;1年后又引入免耕覆盖技术,用农业废弃物替代农膜,实现节水60%—70%、甲烷减排60%—80%的显著成效,该模式已具备在川渝陕南浅山丘陵冬水田推广的潜力。
畜牧养殖领域的减排实践同样亮眼。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作为洱海流域重要奶牛养殖基地,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技术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推广以青贮饲料为主、精饲料和酒糟为辅的日粮结构,降低饲养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甲烷排放。云南省对高效青贮机、青贮玉米收储的补贴政策,加速了技术落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草银行”试点通过夏季收储干草、冬季添加益生菌供给牧民,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提升了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内蒙古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技术指导则保障了饲料营养配比科学合理。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南昌恒湖垦殖场将低洼田地发展为“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基地,小龙虾粪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水稻旱播配合干湿交替灌溉,进一步降低甲烷排放。当地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为农户解决了种养技术与销售难题。江西某公司则通过固液分离技术,将每日400吨—500吨生猪粪便转化为有机肥与沼液,能够满足周边2000亩稻田的需求,该技术减少80%化肥使用量,带动每亩地增收200元—300元。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习惯、口味需求和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对农食系统的品种、结构、营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型中存在易被忽视的环节与系统性挑战,如技术应用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政策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通过多方协同与机制创新加以破解。科技创新成为安全稳妥实现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以多元目标为导向支持系统化、跨领域科技创新。以多元目标为导向凝练形成农食系统重大科技需求,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能源、信息、消费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以乳品行业为例,从农食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将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以及能源、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统筹安全、集约、营养、低碳等方面,形成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通过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推动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重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产业赋能。农食系统是集原料供给、资源开发、食品加工、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注重发挥全产业链中有话语权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立足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向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化发展。同时,通过低碳补贴、绿色金融支持、资源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推动本行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进一步加强餐饮消费端的科技含量。可充分利用消费大数据等手段开展场景模拟研究,结合健康膳食需求,探索形成不同区域、不同菜系、不同人群的食物消费总量标准,加大对消费端的绿色低碳政策支持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增加消费端话语权,从消费端倒逼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产业链协同不足与机制缺失同样制约转型深度。专家分析指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低碳化尚未形成系统合力,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未充分体现。更关键的是,农食系统MRV(碳排放测量、报告、核查)机制尚未建立,MRV 制度化、标准化是当前转型的当务之急。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