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下午,历时五天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落下帷幕。本届服贸会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近5600家企业线上参展。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敬 北京摄影报道
9月14日下午,历时五天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落下帷幕。本届服贸会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近5600家企业线上参展。
以品牌驱动产业变革的力量,再度在今年服贸会期间得到了实质性印证。就在闭幕前一天的2025全球品牌经济大会上,披露的一组数据震撼业界:中国品牌在太空经济、脑机交互、负碳科技三大前沿赛道的专利占比突破40%。未来十年,品牌竞争将不再是市场份额之争,而是范式定义权之争。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在会上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多边主义仍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国际合作仍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而品牌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动力。品牌经济作为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核心组成,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中作用日益凸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原秘书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指出,如今中国品牌出海正在从“走出去”“走进去”走向“融进去”,需以生态出海和合规经营应对全球挑战,最终实现从品牌大国到品牌强国的跨越。
从规模增长到价值跃升
品牌不仅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更是国家形象的缩影和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本次全球品牌经济大会由全国商报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名牌》杂志社、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中国意大利商会、意大利奢侈品协会联合主办。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在会上表示,随着全球经济日益融合,品牌的力量越发凸显。“中国商业正经历从规模增长到价值跃升的深刻变革,品牌建设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
季晓南指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在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的双轮驱动下成效显著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他特别提到:“一批老品牌方兴未艾,一批新品牌大放异彩。华为手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高端制造品牌在国际市场赢得青睐;泡泡玛特等一批新消费品牌迅速崛起;BILIBILI等一批影视文化品牌在海外市场广泛传播。中国品牌取得的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管理转型,也成为连接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重要纽带。”
季晓南强调,近年来,以深层次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技术不仅是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重塑品牌的重要基因。今年的服贸会聚焦“数字领航,服贸焕新”主题,也是全球品牌建设需要把握的趋势和要义。“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一批与此相关的品牌将会不断涌现,并日益成为全球品牌。”他表示。
郑砚农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品牌价值竞争的新态势。对比数据显示:在财富500强榜单中,中国已名列世界第二,前10名中已有3家企业上榜;但在品牌500强的前10名中,中国尚未有企业入围。“财富500强标志的是企业的规模、体量、产值,而品牌500强衡量的是影响力、附加值、利润和受喜爱程度,以及是否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时尚。”这一对比凸显了中国品牌建设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方向。
对于品牌出海,郑砚农指出,中国企业已从商品出口阶段迈入品牌出海新阶段,为此,企业应做好“要出海先看海”的准备,全面研判当前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并对目标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目标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媒介环境、文化差异展开充分调研。
郑砚农认为,品牌建设应立足产品体验、企业文化及企业家声誉,通过差异化、数智化与本土化策略明确品牌定位,借助AI、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传播与运营效率。
中国品牌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品牌作为全球市场竞争的核心载体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全国商报联合会会长、中国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胡斌提出,品牌是全球市场竞争的核心载体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品牌作为质量、创新与信誉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近年来,中国品牌建设已经实现了从点的推进到系统谋划、从量的增长到量质提升、从国内为主到全球布局的重大跨越。这样的市场格局,既是国内、国际市场深度交融的体现,也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共享发展机遇的姿态。
他特别提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中,来自17个国家的156个国际品牌上榜,“这既体现了中国市场的高度开放,也展现了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品牌的接纳度。”
姜明也表示,在政策与实践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品牌正加速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正在实现新的突破,优秀品牌不断涌现。我国专利与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2024年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超过9600亿元。
企业实践层面,老字号苏州稻香村展示了以文化赋能品牌出海的创新路径。苏州稻香村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立元表示,如何让老字号企业走出发源地、走向更广阔的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是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近年来,超过1亿块稻香村月饼远销多个国家,年销售增长超过30%。通过融合国潮文化与健康理念,品牌不仅推动苏式、广式等月饼及传统糕点创新出海,获得海外华人的广泛喜爱,更逐步融入当地主流市场。
在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中国业务负责合伙人李瑶看来,全球品牌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公司规模,更在于信任与声誉。她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融入多元文化,并在当地打造既深谙客户需求、又深刻理解全球标准的专业团队。李瑶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自上而下”的战略决心和“自下而上”的员工行动结合,并将其深度融入日常品牌建设和运营实践。
全球品牌合作迈向开放、包容、可持续未来
品牌全球化正从单边扩张迈向多边共赢的新阶段。季晓南强调:“品牌的国际化,特别是塑造全球品牌,必须在开放中训练,在合作中提升。”他呼吁各国政府、企业、智库、媒体进一步扩大合作共识,拓宽合作边界,共建平台,强化品牌领域的政策沟通与规则对接,共创和共促创新,推动数字技术、绿色经济与品牌深度融合,共享机遇,在开放市场中实现互补共赢,让更多品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增进人文交流,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靓丽名片和新动力。
多国及地区驻华机构代表聚焦当地产业优势,为中外企业对接搭建桥梁。土耳其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塞尔丘克·于纳尔表示,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协同对接,将深化多国协作,成为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通过多项重大工程为世界与区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土中两国正持续磋商,推动双方发展战略进一步融合。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主席冯栢文(Vaughn Barber)表示,澳大利亚成为2025年服贸会主宾国,标志着澳中关系迈入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双方对经济合作、共同繁荣与创新共享的新承诺。“澳大利亚国家品牌建立在卓越、创新和可持续性基础上,涵盖农业、教育、旅游、金融和专业服务领域。最新情绪调研显示,82%的企业将‘澳大利亚品牌’视为在华增长的关键机遇。”冯栢文还透露,如今,澳中双方正积极拓展服务贸易、知识合作与技术协作,已在钢铁脱碳、医疗合作和高效太阳能技术等领域取得切实进展。未来可进一步挖掘在数字转型、绿色经济、科研商业化及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共同实现双向共赢与可持续增长。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乔瓦尼(Gianni Di Giovanni)在推介中提到,欧盟与中国建交50年来,双边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至7858亿美元,增幅超过300倍,其中,能源领域始终是最具协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欧盟与中国在能源转型目标上高度契合,这为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强于制度设计与前沿创新,中国精于大规模制造与系统集成,这种优势互补有助于让中欧合作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稳定器”和“加速器”。他期待未来双方不断深化在绿色技术、碳市场对接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开启能源合作新篇章。
在国际合作愿景下,“全球新经济智库”应运而生。该智库由全国商报联合会与中国商界杂志社共同发起成立,以“立足国家亟需,打造特色鲜明、制度创新的智库平台”为宗旨,以“以全球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将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等关键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决策支持,为企业创新升级提供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外品牌在技术、市场、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全球品牌经济将迈向更开放、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新未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