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的财报电话会上,Meta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句话,听上去像一句极具挑衅意味的营销口号,但了解Meta处境的人都明白,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焦虑和野心。
“未来不佩戴智能眼镜的人,可能会在认知上处于‘显著劣势’。”
2025年7月的财报电话会上,Meta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句话,听上去像一句极具挑衅意味的营销口号,但了解Meta处境的人都明白,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焦虑和野心。
或许有人会立刻联想到Meta在智能手机浪潮中的错失,以及前几年轰轰烈烈却未能改变互联网格局的“元宇宙”战略。
因此,当人们听到这句断言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这会不会是又一次“画大饼”?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赌注似乎建立在了更坚实的基础之上。从翻了三倍的销售收入到整个行业的竞相追逐,种种迹象表明,智能眼镜或许真的不再是科幻道具。
Meta愿意为此每季度亏损数十亿美元,其真正的图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看懂Meta这盘棋,得先从一份财报看起。根据公开信息,Meta负责智能眼镜和VR头显的Reality Labs部门,在2025年第二季度亏损高达45亿美元。
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很容易让人产生质疑:这不就是“元宇宙”故事的翻版吗?
如此惊人的“烧钱”速度,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在用金钱弥补战略焦虑,而非一次理性的商业决策。
但账不能这么算。从另一个角度看,将这笔巨额亏损简单视为“重蹈覆辙”,可能忽略了关键的市场信号。
与元宇宙高度抽象、缺乏清晰应用场景不同,智能眼镜已经展现出初步的商业潜力。
根据Ray-Ban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在7月透露的信息,Meta智能眼镜的收入同比增长了三倍多。
这表明市场正在积极响应,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接受度远高于当年的元宇宙概念。
市场研究机构已将Meta定位为智能眼镜领域的“领军品牌”,这意味着其前期投入已经成功转化为市场地位,绝非空费力气。
因此,这45亿美元的亏损,与其说是“窟窿”,不如说是Meta为争夺“下一代计算平台”话语权而必须支付的“入场费”。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摆脱长期以来在硬件上被苹果和谷歌制约的局面,这是一项基于历史教训的战略性投资。
提到智能眼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谷歌眼镜。2013年,谷歌推出的这款产品曾被寄予厚望,但因高价、奇怪的外形、有限的功能和差劲的续航,最终惨淡收场,成了科技圈的笑柄。
历史不过是在重演,无论技术如何包装,智能眼镜终究难以被主流文化所接受。
这种看法忽视了过去十几年间,技术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今天的智能眼镜,站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基石上。
当年的谷歌眼镜受限于处理器、电池、摄像头等硬件技术,导致其笨重且昂贵。
而如今,这些硬件已变得更小、更轻、更便宜,为打造一副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的智能设备提供了可能。
但最关键的变量在于AI的飞跃式发展。Meta即将发布的新一代眼镜,不再是谷歌眼镜那样被动的“信息呈现器”或“免提相机”。
据称,它能主动分析环境,实现即时问答,比如让用户盯着一颗辣椒问“它辣吗?”,或者即时翻译街头的路牌。
即便技术过关了,市场到底有多大?市场研究公司ABI预测,到2026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台。
这个数字虽然在增长,但与智能手机单季度数亿部的出货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目前的拍照、录像、AI问答等功能,似乎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生活必需”。正如市场研究员所质疑的:“没有视觉反馈真的可行吗?”
将智能眼镜与智能手机进行直接的存量替换对比,可能误解了Meta的战略步骤。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苹果的AirPods,它也并未“取代”iPhone的扬声器,但它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免提音频交互”市场。
智能眼镜的路径可能与此类似,它首先会成为“下一代的AirPods”,在视觉和AI交互上实现免提,逐步培养用户习惯。
针对“没有视觉反馈”这一核心痛点,Meta已在布局解决方案。据彭博社报道,其正在研发配备“显示屏”和“腕带控制”的新一代眼镜。
说到底,Meta的执着并非源于对短期收入的渴望,而是对未来“话语权”的争夺。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