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一批又一批95后、00后走进职场,企业里的“代际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在建筑行业中尤为突出——一个既传统又讲规矩的行业,遇上思维活跃、表达直接的新生代职场人,冲突与碰撞在所难免。
近年来,随着一批又一批95后、00后走进职场,企业里的“代际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在建筑行业中尤为突出——一个既传统又讲规矩的行业,遇上思维活跃、表达直接的新生代职场人,冲突与碰撞在所难免。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难带”;也有人说,是老板太“守旧”。但不管怎么说,这批年轻人已经是企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施工单位、设计院和大型建筑集团中,年轻员工往往是最贴近一线、最熟悉新技术、最敢想敢做的一群人。如何和他们沟通、如何发挥他们的战斗力,考验着每一位管理者的智慧。
他们的沟通方式不一样
以前在建筑单位里,大家更习惯通过邮件、会议纪要来传达工作指令,流程清晰,权责分明。员工对上级通常比较客气,收到模糊的指令,也宁可揣摩半天、默默执行,不太会直接追问。
但95后、00后不一样。他们习惯即时沟通,微信、钉钉、飞书这些工具早已融入生活;他们更注重表达,也更讲求反馈效率。如果你给出的任务模糊不清,他们会直接回一句:“这是什么意思?”或者反问:“为啥要这样做?有具体目标吗?”
有一次,在一家大型设计咨询公司,一个项目经理在群里发布了一条看似明确的指令:“这个方案调整下配色,尽快给客户。”结果一位95后设计师直接问:“调整到什么风格?有没有参考案例?是客户提的吗?”这让项目经理一时语塞。但其实这位年轻同事的提问很有道理——他只是想搞清楚需求,确保不做无用功。
在年轻人眼中,沟通不是服从,而是协作。他们不喜欢“画大饼”,不接受“拍脑袋”,更反感“你先做,做错再改”。他们更希望在明确目标下高效执行,而不是靠猜测上级意图。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建筑行业历来讲究资历和经验,很多老员工认为“多干几年自然就懂了”。但年轻一代职场人更相信“能力说话”,并且强调效率和创造力。他们不愿意被动等待机会,更不愿在重复性工作中消耗青春。
比如,现在很多施工单位都在推动BIM建模、智能工地、数字化管理转型。这些技术本身就是年轻人熟悉的领域。但在一些企业中,领导仍习惯用纸质流程和老经验来“指导一切”,不愿意让年轻人尝试新的方法,导致本可以提效的事情,反而被拖慢了。
还有一个典型场景:开会。老一辈领导习惯于“先讲一通”,再让大家发言,最后拍板。但对年轻员工来说,他们更希望一开始就能参与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被动听命。如果老板在会议一开始就下结论,年轻人反而会觉得“没必要开这个会”。
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内部会议上,就有年轻员工在会上提出:“能不能不要一上来就定结论?我们还有别的想法。”这话要是放在十年前,可能被认为“不懂规矩”;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管理者开始正视这些声音。
管理者最该避免的,就是“急着否定”
年轻员工和上一代人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确实有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管理、不愿吃苦。相反,他们往往有更强烈的成长意愿和探索精神,只是希望在更开放、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作为建筑行业的管理者,要避免的第一件事,就是**“急着下结论、急着否定”**。尤其是在面对年轻员工提出的新点子、新建议时,不妨先听一听“他们为什么这么想”。
以前的管理方式讲求“命令执行”;现在的管理更需要“引导协作”。比如当年轻员工提出用无人机巡检工地、用视频做汇报、用社交媒体做项目宣传,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这不务正业”,而应该是:“能不能试一试,降低风险?”
甚至在一些看似“无厘头”的提议背后,也可能藏着颠覆式创新的种子。而建筑行业,正是到了一个需要创新的十字路口。
社交媒体,是他们的“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员工不仅善于表达,也善于“控场”。很多公司现在也在招聘内容运营、品牌传播、校园宣传等岗位时,发现最懂舆论节奏、最会带节奏的,往往是这些“互联网原住民”。
例如在某建筑公司做企业宣传的年轻员工,就能巧妙地利用短视频平台,让项目形象更亲民、有趣,成功打破了建筑行业“死板、老旧”的刻板印象。他们懂得如何用轻松的方式,把严肃内容包装成易于传播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建筑行业的另一面。
而面对网络上的负面舆论或客户反馈,这些年轻员工也并不急于出手回应。他们懂得等待、观察、判断时机——“是不是值得回应?”“什么时候回应影响最小?”有时候,一个“晚点说”的策略,反而比“立马怼回去”更有效。这种社交判断力,是很多传统管理者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的地方。
最后一句话:尊重差异,才有未来
95后、00后不再是“实习生”和“小朋友”,而是企业里真实存在、逐步成长、逐步影响方向的一代员工。尤其在建筑行业这个需要新技术、新创意、新思维转型的阶段,拥抱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让步,而是升级。
所以,作为老板或管理者,想要用好这批人,最关键的是:别急着否定他们,更不要用老套的方式去压他们。
沟通前,先理解;表达前,先听听;决策前,多让他们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人成为建筑行业真正的“新梁柱”。
来源:弘bai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