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公关太灾难,老板首当其冲反倒激怒消费者,预制菜该如何定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5:06 2

摘要:品牌方和消费者,仿佛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在西贝的逻辑里,他们没错,餐饮行业内,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配送的半成品,通常按餐饮管理来运作,并不直接划入“预制菜”的范畴。这套行业术语,成了西贝坚称自己“无预制菜”的底气。

当罗永浩吐槽西贝的菜品有“隔夜重烤的腥味”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点燃的这把火,会直接烧到整个餐饮工业化的后台。

事情的发酵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一边是西贝创始人,那位生于1967年的贾国龙,坚决捍卫自家“100%无预制菜”的招牌。

另一边,却是无数消费者通过直播镜头,亲眼看到厨师从冰柜里拿出预包装食材,一份大盘鸡五分钟就能端上桌。

这一下,问题就来了,这到底算不算“预制菜”?

品牌方和消费者,仿佛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在西贝的逻辑里,他们没错,餐饮行业内,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配送的半成品,通常按餐饮管理来运作,并不直接划入“预制菜”的范畴。这套行业术语,成了西贝坚称自己“无预制菜”的底气。

毕竟,西贝多年来砸下重金,在我们心里刻下的印象就是“明厨现做,西贝的厨房没有秘密”,他们甚至对儿童餐做出过“能现做不预制”的承诺。这套营销话术,成功地将西贝与“新鲜”“锅气”这些词牢牢绑定。

可消费者的感受是骗不了人的,我们的判断标准简单又朴素:只要不是厨师在店里现场切配、烹饪的,那就是“预制”的。当我们满怀期待,支付了匹配“现做”的高昂价格,最后等来的却是一份标准化复热的产品,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

直播镜头下暴露的细节更是火上浇油,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腌制冷冻鱼,还有能放24个月的速冻西兰花,这些信息让“明厨现做”的滤镜碎了一地,人们愤怒的,其实并非预制菜本身。你看,大家对肯德基就宽容得多,因为它的价格和标准化出品的预期是完全匹配的。

消费者抵制的本质,是商家用了预制食材却不说的行为,我们真正想要的,不过是基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说到底,餐饮品牌们拥抱工业化,真不是心血来潮,背后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经济账,预制菜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效率和成本这对核心矛盾,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餐饮业整体增速放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里。

标准化生产能大幅提升出餐效率,还能有效控制成本,这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是致命的诱惑,更何况,像瑞幸、肯德基这样的品牌,已经开始把小店开到社区门口,这种即时零售的新模式,对供应链的效率要求高到了极致。

想看清这背后的驱动力,不妨把目光投向供应链,西贝的供应商之一,千味央厨,就是一家上市的预制菜供应链公司,它的财务报表,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行业的冷暖。

根据今年的数据显示,千味央厨上半年营收微降0.72%,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了近40%,细看业务构成,传统的油条、油饼等主食和小食类收入都在下降,而烘焙、冷冻调理菜肴这类标准的“预制菜”业务,反而在增长,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客户结构。千味央厨对大客户的依赖度极高,其中最大的客户是百胜中国,也就是肯德基的母公司,贡献了超过21%的营收,但今年这部分的增长几乎停滞。其他大客户的收入更是波动剧烈,有的暴增,有的则大幅下滑。

这种B端业务的不稳定性,逼得千味央厨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他们开始发力C端市场,推出自有品牌,并且积极加强和盒马、沃尔玛这些新零售渠道的合作。

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餐饮品牌对预制菜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以及更重要的,“怎么说”。

可这信任一旦崩塌,重建起来可就难了,西贝在这场危机中的一系列公关操作,堪称灾难级的反面教材,从一开始威胁要起诉罗永浩,到内部群里称其为“网络黑嘴”,再到召开全员动员大会,每一步都显得姿态傲慢,充满了“60后思维”的对抗色彩。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那封道歉信里“顾客虐我千万遍”的措辞,非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引发了更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处理方式,和之前百果园董事长、爱康国宾负责人的失败公关案例,简直如出一辙,完全没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创始人贾国龙后来也亲口承认,这场风波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西贝的营业额和客流量,你看,消费者手里的钞票,才是最诚实的投票器。

其实,想赢回信任,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诚实,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自始至终都只是知情权。在这方面,已经有品牌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比如,同样曾面临预制菜质疑的老乡鸡,直接甩出了一份20万字的溯源报告来自证清白。另一家叫兰湘子的品牌,干脆选择了开放后厨。这些做法,都是在朝着信息透明化努力。

诚实,是唯一的捷径。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能分清谁在真诚沟通,谁又在居高临下地“教育”人。

结语

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只靠企业的自觉,更需要标准和技术的双重驱动。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给“预制菜”一个清晰的定义,明确标注要求,从根源上消除这种定义混乱带来的信任危机。

说到底,大家反对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被隐瞒、被糊弄的感觉,以及那份不被尊重的傲慢。预制菜的未来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它的工业化程度有多高,而取决于这个行业,最终能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