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4月4日,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维护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公开癌症数据库之一SEER数据库,已经禁止中国用户使用,此前已经注册过的用户再也无法登录。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关税战”正热,医药领域又迎来“封锁令”。
当地时间4月4日,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维护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公开癌症数据库之一SEER数据库,已经禁止中国用户使用,此前已经注册过的用户再也无法登录。
对于创新药的研发来说,数据始终是关键的驱动力量。SEER数据库被禁已成既定事实,创新药研发在数据获取与分析环节或将遭遇不小的挑战,但创新药的研发不会停滞不前。
在4月9日开幕的“源生无界”2025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IT时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100亿元,年增长近300亿元。一方面,创新产品加速上市,2019年以来,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21个(占上海3/4),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8.5%),今年已获批上市2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另一方面,浦东正成为跨国药企创新产品首发地,并加快推动创新产品“走出去”,已有3款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在欧美、日本等主流市场获批上市,一大批创新医疗器械走向国际市场;再者,推动浦东成为跨国药企创新产品首发地,已有2款全球同步研发的产品率先在我国获批上市,实现“同步研发、同步临床、同步注册”。
从“张江研发”到“全球授权”,从“本土创新”到“技术输出”,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生物医药行业正加快速度融入国际市场。
创新药企“论剑” 生态共同体“出鞘”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张江,作为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目前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峰会上,《2025张江创新药企全球竞争力TOP15》和浦东生命科学生态合作伙伴共同体发布。《2025张江创新药企全球竞争力TOP15》从上市产品、在研产品、临床试验和医药交易四大维度展开评估,评选出迪哲医药、和铂医药、和黄医药等15家“张江本土培育”企业。
基于2024年发布的《浦东生命科学产业生态服务图谱1.0》,包括张江集团、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在内的浦东生命科学生态合作伙伴共同体将破解产业协同壁垒,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进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是浦东生命科学生态合作伙伴之一,科研处副处长刘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床医生善于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我们要助力医生挖掘临床实践中具有价值的问题,并寻觅相应资源,促进问题解决。
一款原型机已问世的呼吸训练装置就是华山医院一位护士在工作中发现原有产品无法满足需求,在张江集团、浦东生命科学公司的推动下,华山医院很快找到了一家理想的呼吸领域的医疗器械企业达成合作,从提出需求到确定合作不到一个月,原型机开发工作也迅速开启。“过去,我们被动等待,如今主动出击,积极推动专家与企业对接。”刘威说,张江构建了汇聚医院、创新企业、资金多个要素的医疗科技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宜明昂科董事长、CEO兼CSO田文志也深有同感,“宜明昂科成立之初就落地张江,完善的生命科学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囊括了新药探索、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的完整产业链,都在不同层面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原创新药的春天已来
2002年首批进驻张江的本土创新药企和黄医药生产的“呋喹替尼”,是上海首个且唯一成功出海美国、欧洲、日本三大标杆市场的中国原创新药,2024年,海外上市首年,即实现海外净销售额2.9亿美元,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是大多数药企的必经之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看来,中国原创新药的春天已然来临。
“两项与诺贝尔奖相关的成果胰岛素和青蒿素的结构解析工作都是在我们研究所完成的,过去,我们解析出结构后往往只是发表学术文章,并不会申请专利。后来有了一定的专利意识,但很可惜,因为我们对专利相关内容了解不足,最终申请遭到驳回。”阎锡蕴说,如今的科研人员不仅具备了保护自身专利的意识,还能够与企业家展开联合合作。
二十多年来,阎锡蕴一直专注于新靶点CD146的基础研究和信号传导研究,发表了七八十篇相关文章。现在,阎锡蕴团队希望能够将文章中所建立的新理论,比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CD146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独特性,与企业家和投资人共享,并且期望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款原创新药。
对此,阎锡蕴是乐观的,因为科学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发表学术文章,企业家们也逐步从研发模仿创新药转向投身于真正的创新药研发,投资家们也开始倾向于早期、小规模项目的投资。她也建议,全链条研发中应当纳入科学家,“临床环节不应仅局限于临床医生参与,科学家同样不可缺。CD146靶点因为受限于条件,二十年来一直围绕它开展动物试验,对该靶点完成了鉴定,但无法开展临床试验。倘若科学家能够参与到临床试验中,过往在动物试验中的成果便可以与临床医生携手,共同推进后续研究。
药企出海,驶向“临床价值”航道
伴随全球化浪潮汹涌,生物医药行业飞速踏入国际市场。扬帆“出海”,中国的创新药企要走出一条“自主”的航道。
“在创新药发展进程中,快速跟进是必要之举,同时,我们也关注‘同类最佳”的药物。”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兴利说,此外,与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中国企业在基础科研的科学性上,不如深耕领域数十年的高校科研人员。而多数高校科研人员在药物研发的产业化运作能力上,又比不上企业。将企业与高校的优势相结合,才能真正将中国药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药企。”
中国制药行业正在产业升级,创新出海势在必行,选择正确的赛道也是重要的方向。在王兴利看来,从事创新药研发,无需盲目赶潮流。“治疗平台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只要切实有效即可。以肿瘤领域为例,肺癌和乳腺癌是我们的优势研究方向,我们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达成临床价值这一核心目标。”据《IT时报》记者了解,复星医药旗下的翰林制药自创立之初便聚焦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并在此抗体基础上开展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从技术平台布局层面来看,翰林制药的战略聚焦点就是与抗体相关的领域。
既要满足国内市场,也要出海,如何平衡好双方的需求?大多数药企认为,第一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其次,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
翰森制药首席技术官江山表示,出海仅仅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全方位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将产品推向海外,还需要把国际上优质的资源引入国内并落地生根,最终目的是造福患者。“具有挑战性的关键问题并非技术与硬件,更多的在于体系,必须构建完善的基础架构,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打造质量体系,不仅要符合国内规范,还要着眼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以及全球整体环境的要求,未来的中外交流合作才会更顺畅。”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