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敦煌市司法局沙州司法所的档案里,47岁的李某曾是让人棘手的“难题”,身患尿毒症、经济困顿、情绪崩溃……如今,李某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接力帮扶下、在法治暖阳的照耀下,不仅重燃生活希望,更成为病友互助小组的“暖心大哥”。这一转变,正是新时代社区矫正“刚柔并济”理念
在敦煌市司法局沙州司法所的档案里,47岁的李某曾是让人棘手的“难题”,身患尿毒症、经济困顿、情绪崩溃……如今,李某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接力帮扶下、在法治暖阳的照耀下,不仅重燃生活希望,更成为病友互助小组的“暖心大哥”。这一转变,正是新时代社区矫正“刚柔并济”理念的生动诠释。
疾病与罪错交织的人生
李某因贩卖、运输毒品罪获刑15年,但在宣判前被确诊患有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尿毒症期),被暂予监外执行。离异后的李某需要抚养女儿就学,照顾多病缠身的七旬父母,生活主要依靠低保金维持。透析治疗费、女儿学费、日常开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迷茫跟怀疑,情绪极其低落。
2022年7月,入矫初期,他拒绝沟通、抵触管理,态度恶劣,甚至在司法所对工作人员嘶吼:“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多方帮扶织就生命保障网
为挽救李某,沙州司法所根据李某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并根据动态监管的实际情况,为李某启动了“一人一策”专项帮扶。
经济帮扶,缓解生活压力。司法所积极协调社区民政部门将李某及其女儿的低保标准提升至全额补助每月1600元左右。今年又帮助他申请到了每月135元的残疾补助金以及每年8000元左右的临时救助和2000元左右的医疗救助。同时,司法所还帮助他争取到了司法救助,发动社会力量为李某的女儿募捐学费,保障孩子正常入学。在司法所的帮助和带领下,李某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并在镇政府和社区的帮助下,在辖区内开起了啤酒摊。尽管只是不大的一处地方,但却为李某实现自我价值,增加经济收入帮了大忙。
心理疏导,重塑生活信心。沙州司法所邀请心理咨询师对李某开展“ABC情绪疗法”,引导其接纳病情,认清自己的身份,不能一味逃避。同时,工作人员还多次上门走访,耐心倾听其诉说心中的苦闷,用“共情式沟通”化解其抵触心理,传递正向信念,鼓励其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整监管模式,实行柔性监管。组建“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志愿者”四方监管小组,各司其职、同向发力,做好对李某的日常监管,并采用柔性监管方式,了解每日动态,增加沟通频次,做到不脱管、不留隐患。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蝶变
经过三年的温暖帮扶,李某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低保、救助金及就业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家庭日常开支,医疗负担减轻了,女儿的学业也没有受到影响,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李某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抗拒情绪没有了,开始主动配合社区矫正管理,定期提交病情报告,并在司法所的鼓励下加入了尿毒症患者互助小组,用自身经历帮助其他病友直面生活中的困难,鼓起勇气拥抱生活,真正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变,融入了社会生活。
今年2月,李某在司法所报到打卡时对工作人员说:“曾经我以为活着就是拖累,悲惨的生活和病痛的折磨是对我犯罪过往的一种惩罚,死亡或许是我的唯一解脱。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犯了错就得承担后果,生了病也得咬牙挺过,我不能这么没出息,可以用自身经历帮助其他病友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从抵触到信任,从绝望到希望,李某的重生轨迹正是法治文明进步见证,是现代社区矫正制度动人的诠释。(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龚利芳通讯员赵文倩)
来源:酒泉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