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上午,犹他山谷大学校园里的演讲声突然被枪声打断,31岁的查理・柯克,那位常出现在特朗普阵营宣传活动中的MAGA青年领袖,倒在离演讲台不远的草坪上。
2025年9月10日上午,犹他山谷大学校园里的演讲声突然被枪声打断,31岁的查理・柯克,那位常出现在特朗普阵营宣传活动中的MAGA青年领袖,倒在离演讲台不远的草坪上。
180米外射来的子弹击中他的颈部,现场医护人员确认他当场死亡,当时他正在进行“美国复兴之旅”校园演讲,这声枪响不仅停了演讲,更像一块巨石砸进本就混乱的美国政治池,溅起的涟漪至今没平息。
我翻查柯克的公开资料时注意到,他没担任过任何公职,却靠2012年创立的“美国转折点”组织成了共和党青年群体里的关键人物。
这个组织曾帮共和党打破进步派在高校的话语优势,2024年大选时,他为特朗普拉票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千万,连副总统万斯都曾公开说“柯克是我的政治引路人”。
说实话,柯克的政治立场转变让我有点意外,他早年主张传统保守主义,推崇小政府、自由市场,可随着茶党浪潮兴起和特朗普上台,他很快转向反堕胎、反移民,还支持关税壁垒,甚至鼓吹“种族替代论”。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他一直是持枪权和“言论自由”的坚定拥护者,最后却死在自己宣扬的“枪支自由”之下,这种结局实在让人感慨。
讲完柯克,再看凶手的情况,更能凸显事件的特殊性,杀害柯克的泰勒・罗宾逊在9月12日自首,本来想,按右翼媒体最初的猜测,凶手大概率是左翼激进分子,但后来警方公布的信息让这个猜测站不住脚。
罗宾逊来自犹他州一个传统共和党家庭,信仰基督教,中学时还在社交平台发过支持特朗普的言论,2020年后才脱离政党身份。
警方在他的手枪里找到几发刻着字的子弹,内容涉及跨性别权益和反法西斯主义,调查人员还提到,罗宾逊近一年在论坛上多次发帖指责柯克“煽动仇恨”。
这起案子和之前的政治刺杀不一样,没有明显的利益牵扯,更像是纯粹因理念不合引发的悲剧。
从这点能看出,美国的政治极化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有人仅仅因为无法接受对方的观点,怕对方影响力扩大,就想从物理上消灭对方,这样的社会状态太危险了。
柯克遇刺后,美国两党的反应我一点都不意外,特朗普下令全美降半旗致哀,称柯克是“传奇人物”和“爱国者”,紧接着就把矛头指向“激进左翼”,说左翼的“妖魔化”策略导致了暴力。
民主党这边则普遍谴责政治暴力,同时强调要推进枪支管控,我看着两边的表态,觉得都是在坚持自己的立场,没真正想解决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情况更糟,保守派意见领袖公开呼吁“复仇”,甚至把这事比作“内战导火索”,部分左翼网民却在评论区幸灾乐祸,说柯克“自食恶果”。
这种极端对立的情绪,说明美国政治斗争的“非人化”已经深入骨髓,大家不再把对方当成能沟通的对手,而是当成必须打倒的敌人。
其实柯克之死既不是美国政治暴力的开始,也不会是结束,我统计过2024年到2025年的公开报道,美国政治暴力事件就有近50起。
从2024年特朗普两次遇袭未遂,到2025年6月明尼苏达州议员被枪杀,再到这次柯克遇刺,暴力事件的目标从公职人员扩展到了有影响力的政治活动家。
老实讲,这背后的成因很复杂,不能简单怪某一个政党或某一种意识形态,特朗普再度执政后,MAGA势力不断煽动极右翼思潮,他们通过干预媒体、打压异己的方式撕裂社会共识,联邦行政权力也跟着总统意志不断扩张。
“三权分立”本应起到制衡作用,可现在最高法院的裁决总偏向行政部门,当制度没法调和矛盾、回应民众诉求时,部分民众就可能把暴力当成“无奈的抗争”,这无疑会让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更让人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还在推波助澜。我见过AI生成的视频,把柯克塑造成“要摧毁美国的敌人”,专门推给右翼用户。
也见过左翼平台用算法推荐“柯克言论集锦”,里面全是他最极端的表述。这种“信息茧房”不是偶然,是平台为了流量故意设计的。
结果就是,两边的人都觉得对方是“威胁”,甚至觉得消灭对方是“正义”,而且现在美国有些群体里,政治暴力还获得了“正当性”支持,极端论坛里,暴力言论被夸成“爱国”,袭击者被捧为“英雄”。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正在慢慢侵蚀社会理性,让“以暴制暴”的循环很难打破,经济不平等是这一切的深层根源。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底层家庭的收入比2020年还降了5000多美元,而顶层10%家庭的财富却多了近20%。
我之前采访过几个美国普通工人,他们说“两党都不管我们的死活”,这种失望让右翼的“大替代论”有了市场,把自己的困境怪到移民头上,最后变成对不同理念者的仇恨。
暴力就成了这些人最后的“泄压阀”,可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矛盾更激烈。
美国的枪支问题也一直没个解法。我去过美国几个州的枪店,有些地方只要出示身份证就能买手枪,不用做背景调查。
2024年有1.6万人死于枪支暴力,2025年才9个月就超1万人,大规模枪击案也发生了300多起,凶案率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很多。
柯克遇刺后,国会又提了控枪法案,可共和党议员说“这侵犯宪法第二修正案”,最后还是没通过。这种僵局,我觉得短期内很难改变。
如此看来,美国未来的公共安全可能会朝着“军事化”方向走,已经有国会议员呼吁加强安保措施,以后政治活动或许会普遍提高安保级别,比如在校园辩论现场装防弹玻璃、在集会场所安排狙击手。
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安全,却会抬高公共政治参与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压缩理性对话的空间。
柯克之死对MAGA阵营是重大损失,他们的动员能力短期内很难恢复,但无奈之下,这场悲剧也可能刺激MAGA支持者的情绪,让部分人更激进地追随其理念,反而强化阵营内部的认同。
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已进入“暴力民粹主义时代”,政治暴力达到了历史峰值,我看着柯克遇刺的现场照片,总在想,美国的政治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理念不同本可以靠辩论解决,却变成了子弹相向,很显然,柯克之死不是孤例,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高度极化、社会撕裂不断加深的无解困局。这样的美国,想要走出困境,怕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条路,目前还看不到方向。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