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第25位梅花奖,常派掌门人王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04:36 1

摘要:2007年,当王惠凭借《千古英风》中那位深明大义、仪态万方的“岳母”形象,终于将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收入囊中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夙愿得偿。”这顶中国戏曲艺术的桂冠,早已是国家一级演员、常派传人王惠心中萦绕多年的执念。

2007年,当王惠凭借《千古英风》中那位深明大义、仪态万方的“岳母”形象,终于将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收入囊中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夙愿得偿。”这顶中国戏曲艺术的桂冠,早已是国家一级演员、常派传人王惠心中萦绕多年的执念。

学艺:汗水浇灌的童年初声

王惠的艺术种子,早在懵懂童年便已播下。1975年,12岁的她经过严苛的六道选拔,踏入河南省戏曲学校的大门。在那个没有手机、iPad的年代,孩子们心思单纯,王惠更是将全部热情投入了练功房。白天练功不停歇,晚饭后,当同伴们稍作休憩,小小的王惠却总是默默提起道具,独自返回练功室加练。这份执着打动了班主任霍云景,他常常额外为王惠“开小灶”——那是加班苦练的“私功”,一板一眼,水袖翻飞,唱念做打,皆是日后万丈高楼的坚实根基。

更早的启蒙则来自仁安华老师。在进入戏校之前,在豫剧移植样板戏《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的仁安华,就慧眼识珠,为年幼的王惠打下了最初的声腔基础,教会她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最初的“贵人”,为她日后那副极具可塑性的金嗓子埋下了伏笔。

拜师:风雪中悟透“戏比天大”

1986年,王惠正式拜入豫剧大师常香玉门下,成为入室弟子。大师的言传身教,如刻刀般雕琢着她的艺术灵魂。

常香玉对艺术的虔诚令人动容。每次演出前,一旦在后台开始化妆,她便凝神屏息,不再说一句与戏无关的话;化完妆后便清嗓子,让自己完全进入角色。“不管在哪演出、观众是谁,她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场演出。”生活中的常香玉也中规中矩,待客时端坐如钟,一丝不苟。

她常说的“戏比天大”,王惠起初未能深悟。直到一个风雪交加的农历正月十五,下乡露天演出。大雪纷飞,王惠一张口,冰冷的雪花便直扑入喉。然而,台下观众撑着伞,纹丝不动,目光灼灼。那一刻,风雪中那一片坚如磐石的背影,如闪电般击中了王惠的心:“老百姓爱听戏,我们一旦上了台,纵使天上下刀子,也得把戏唱完!”——这风雪中的顿悟,让她真正理解了“戏比天大”那沉甸甸的分量,是演员对观众至高的承诺与敬畏。

争议与前行:在激辩中开创“第一”

王惠的唱腔,如同投入豫剧湖心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巨大波澜,毁誉始终如影随形。

爱者沉醉于她那“歌唱型”的独特魅力:嗓音宽阔明亮如大河奔涌,丰厚圆润似金石相击,高音可唱华彩,中低音亦能自如驾驭,听来“激情四射火力全开,十分过瘾!”她以声音为画笔,塑造了《五世请缨》中佘太君高亢雄健的豪气,《义烈女》中童玉珊凄厉刚烈的控诉,《都市风铃声》中商海女强人郑荣在自责与柔情间的百转千回……

然而,贬者则蹙眉批评她“乱吼乱叫,吼破天!”“烦她,这哪是唱戏,这像唱歌剧,失了豫剧本味”“我的娘,她这唱的是花腔美声吗?”,甚至有常派戏迷尖锐地指责“常派都是被王惠唱坏了”。

面对争议,王惠选择了用行动回应,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勇开先河:她是第一位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豫剧交响音乐会的演员。 她是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豫剧的表演艺术家。

豫剧名家介绍常派弟子时,特意点明:这是常派掌门人。

薪火相传:惠风和畅育新苗

如今,作为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的教授,王惠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培育下一代豫剧人才。

2023年11月30日,一场以“传承”为题的“惠风和畅”王惠教授豫剧传承专场演出在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这场演出正是她教学成果的生动呈现。王惠亲自带领六位优秀弟子,演绎了王惠的代表作,以及常派经典《红·白·花》。

此刻的王惠,身份已不仅是舞台上的名角,更是托起明日之星、守护常派艺术根脉的园丁。

来源:梨园留声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