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变更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内部需求调整,还是外部市场变化,都可能引发产品变更。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的来源、分类、涉及角色以及具体流程。通过实际案例和详细分析,帮助产品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变更管理的要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变更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内部需求调整,还是外部市场变化,都可能引发产品变更。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的来源、分类、涉及角色以及具体流程。通过实际案例和详细分析,帮助产品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变更管理的要点。
无论是虚拟产品,还是物理产品,变更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前段时间负责的一款产品引入了新物料,
由于固件工程师移植代码时有缺失,同时测试也不完全,
结果试产环节出现问题,最终导致了整个生产的延期。
虽然说没有带来严重后果,但必须防微杜渐,需要在流程上加以控制。
其实在IPD流程中,变更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借着这件事,再来讲讲IPD中的变更管理。
变更来源变更分级变更角色变更流程下面分别解释一下:
1. 变更来源变更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首先是企业内部的变更。
内部变更一般会涉及研发需求、架构设计、计划或者是设计文档方面的内容。
可能需要做一些变化,比如说新增供应商导致研发需要重新开发适配,整个配套的软硬件及相关文档都需要调整。
然后对外的话,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来自客户端的变更需求。
比如客户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
以我负责的产品为例,在23年的时候,客户为了竞对友商的低价竞争,就要求我们必须降方案成本,这就导致了产品的结构和硬件同步要去做优化。
另一种是来及供应商的变更需求。
这个可能会涉及供应商自身下游材料和工艺的变化导致的变更。
还有一种可能是扩大产线,比如我在无锡出差的时候,拜访的一家SMT厂家专门为客户定制了一条产线,对生产环境、质量要求非常高。
这个时候要扩大产能、要换产线,都必须获得对应企业的审批,这点在合同里面都是有明确约束要求的。
变更类型主要会有四个方面:
图纸变更;标准变更;原材料变更;生产过程变更。针对变更会涉及到的文件主要包括:
流程图、PFMEA、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检验卡片等。
2. 变更分类如何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变更进行分类管理呢?
一种常见的变更分类方法是:
把开发过程中的变更根据其影响和性质分成A、B、C三类。
A类变更等级最高,相当于一个新产品的开发,
需要通过IPMT决策评审重新立项,
并成立PDT团队进行产品开发流程。
B类变更是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不能在当前概要设计下实现这部分需求;
但在当前产品的系统平台下是可以实现的。
此类变更一般会影响到一级计划的变更,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需要从计划阶段开始重新往下走。
C类变更是指产品开发过程中不会涉及到概要设计变化的变更;
此类变更只需经过PDT经理审批即可。
此类变更不会影响到关键路径的二级计划的变更,一般从开发阶段切入,重新进行详细设计。
3. 变更角色首先是变更经理CM。
这个角色通常是地区部和代表处技术服务产品经理及其委托人。
职责是:
在变更前组织评审;变更中实施监控;变更后组织总结。然后是变更评审委员会CAB。
目的是为了决策某一变更是否要实施,以及何时实施而成立的临时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
代表处或办事处产品经理、技术服务主任、市场客户经理、服务经理、总部专家等。
其他的还有:
变更请求人(CR)总部方案审核人(HE )地区部方案审核人(RE) 变更实施责任人(RO)4. 变更流程变更流程的目的有两点:
一是高风险操作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防止失控;二是减少由于变更而造成的对客户业务的冲击。下面是变更流程:
首先是提出变更申请。
前提是要判断实施方案是否符合公司定义的《变更分级标准》。
接下来是评审授权。
根据《变更分级标准》确定本次申请是否符合变更管理范畴以及变更的级别。
变更的级别根据操作风险影响程度、客户等级、变更实施的成本3个纬度分为3个级别:
Normal;Important;Very important。第三步是方案准备。
完成变更准备,包括版本申请、资料申请、备件申请等。
第四步是变更实施。
按照《变更实施方案》的步骤进行操作。
经过上述流程之后输出输出变更的实施方案和总结报告。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