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艾滋病人发生关系后,被感染的概率有多少?现实不是你想的那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09:22 3

摘要:这数字要是说出来,估计能吓退不少正在约会的男女——单次无保护性行为感染HIV的概率,其实低得超乎想象。男传女0.08%,女传男0.04%,男男行为0.11%-1.38%,数据来自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年报》。但别急着松口气,概率游戏玩多

这数字要是说出来,估计能吓退不少正在约会的男女——单次无保护性行为感染HIV的概率,其实低得超乎想象。男传女0.08%,女传男0.04%,男男行为0.11%-1.38%,数据来自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年报》。但别急着松口气,概率游戏玩多了总会撞见鬼。

有人把这事儿比作俄罗斯轮盘赌,六发弹巢里只装一颗子弹,扣动扳机的刹那确实大概率平安无事。可要是有个疯子连续扣动二十次呢?医学上管这叫“暴露次数累积效应”。那些在酒吧厕所里吹嘘“戴套不舒服”的愣头青,本质上和赌场里压上全部身家的赌徒没区别——他们总以为厄运专挑别人下手。

真正魔幻的是社会对艾滋病的双重标准。2021年杭州某高校男生被确诊后,全班家长联名要求其退学;同年在成都,确诊的外卖小哥却被顾客集体投诉“送餐时呼吸太重”。恐惧往往比病毒跑得更快,人们举着酒精喷雾对感染者围追堵截时,却对宾馆里皱巴巴的安全套包装纸视而不见。

病毒传播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学题。美国CDC有个经典案例:某位HIV携带者十年间与超过200名伴侣发生无保护关系,最终造成16人感染。这就像暴雨天里找漏雨的屋顶,有人站雨里半小时才沾湿衣角,有人刚抬头就被浇了满脸——黏膜破损程度、病毒载量、甚至当天免疫力状态,都在改写命运方程式。

医疗进步给了我们更多犯错的机会。暴露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成功率能拉到95%以上。北京佑安医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使用阻断药的825人里,只有2例失败。但这也催生了新型“恐艾症”:有人每个月都来开阻断药,药片铝箔板在钱包里摞成扑克牌,却始终不敢直视体检报告上的梅毒阳性结果。

最吊诡的莫过于安全套的尴尬处境。这个诞生138年的橡胶制品,在超市收银台前依然会引发意味深长的咳嗽。某避孕套品牌2023年用户调研显示,38%的男性认为“中途再戴也来得及”,而25%的女性遭遇过伴侣“戴了但故意弄破”。当预防工具变成情趣道具,再精确的感染率统计都成了纸上谈兵。

我们真正该恐惧的或许不是病毒本身。云南边境的艾滋妈妈们用母乳喂养健康婴儿三年零感染,上海同性恋志愿者协会的“一周伴侣检测”计划让阳性率下降62%——这些故事很少出现在热搜榜。比免疫系统更脆弱的,往往是人们对未知的偏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淡定小乐z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