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遗嘱之谜:活捉史文恭的,真做了梁山寨主,是哪位好汉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08:33 1

摘要:这一篇,可看做“晁盖中箭真相”系列的后续,重点讲讲晁盖留下的遗嘱。晁天王的这份遗嘱,宋江是严格遵照执行的,最终,还真实现了,捉得射死晁天王的,真的做了梁山寨主。那么,这个寨主是谁呢?

这一篇,可看做“晁盖中箭真相”系列的后续,重点讲讲晁盖留下的遗嘱。晁天王的这份遗嘱,宋江是严格遵照执行的,最终,还真实现了,捉得射死晁天王的,真的做了梁山寨主。那么,这个寨主是谁呢?

容与堂本《水浒传》应当是现在能够看到唯一真本,除了伪托李卓吾之名加了评语外,正文内容大致应当保持了原著原貌。在这个版本中,晁盖的遗嘱是这样说的:“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说完这句话,晁天王便“瞑相”而死——这里不是写的“瞑目”。什么是“瞑相”呢?瞑,“目不明也”,相,木目,木,即大明五德之木字辈,《水浒传》特指朱棣。后来,《西游记》、《石头记》中的“木”,指的就是大明五德轮转中所有的木字辈皇帝了。不过,施耐庵早就在书中预言,大明必将亡于木字辈中的由字辈。

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重童子”即重瞳子,《水浒传》中共有三个“重瞳子”:罗真人、卢俊义、皇甫端,这三个人的“重瞳子”出自哪里呢?《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上)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

开篇引首改写邵雍《观盛花吟》:“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隐写的就是“太平天子”永乐,高,就隐含了仁宗天子朱高炽。

由此而解,晁天王殒命梁山的情节中,晁盖身兼两个人物隐喻:朱棣指定“皇太孙”,这个皇太孙就是捉得射死晁盖之人,也就是在玄武门射杀建文帝的人。因此,这里用了个“教”字,这个字有“教(jiāo)”、“教(jiào)”两义,晁盖的意思是说,捉得射死他的人,你就教(jiāo)他做寨主,是教育训诫的意思。又是晁盖嘱托宋江,要以寨主的身份把寨主之位教(jiào)给射杀他的人,这个“教”是告谕,或可理解为诏令。

晁盖开口就说:“贤弟保重”,是要宋江坐稳寨主之位,这才能“教”下一任寨主。

前面讲过,我读古籍最怕“校勘”,因为不理解“瞑相”而把这个深有寓意的“生造”词又校勘为“瞑目”。这一自作聪明的“校勘”,又让作者的深刻寓意被雪藏了。而最自作聪明者,无疑是金圣叹。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伪造施耐庵序言,炮制贯华堂本,篡改原著,恶意评注。在晁盖遗言这里,就篡改为:“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一改,完全曲解了原著原意,由原文把梁山交给宋江,变成了晁盖怨恨宋江,阻止他做寨主。

贯华堂本恶意篡改原著,金圣叹最终自己打脸,第六十五回“托塔天王梦中显圣”这回书,晁盖救宋江就无法解释了。这回书金圣叹也篡改了晁宋对话,但却是越描越黑,原著本意晁盖就是来救宋江的。

晁盖瞑相而亡,宋江“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这句话,金圣叹又篡改为:“放声大哭,如丧考妣。”原著所说的“比似”与“如”意思是一样的,但却不是贬义,同时,还有另外的深意。比,亲也,似,嗣也,从后文书中果真捉得射死晁盖之人来看,晁盖瞑相的这段情节就是写的“宋江”丧了考妣。怎么回事呢?请看下文。

晁盖瞑相,就在聚义厅上安放了神主,追荐晁天王。“林冲与公孙胜、吴用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诸人拱听号令。”林冲此时主事,要立宋江为梁山泊主了。

“次日清晨,香花灯烛,林冲为首,与众等请出宋公明在聚义厅上坐定。”一众头领的反复“劝进”,宋江这才说:“今日小可权当此位,待日后报仇雪恨已了,拿住史文恭的,不拘何人,须当此位。”

“香花灯烛”在书中出现过多次,最先是在“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这回书中,晁天王在东溪村结拜时就用了“香花灯烛”四个字。宋江三打祝家庄得胜,“当有村坊乡民,扶老挈幼,香花灯烛,于路拜谢。”

香花,是以朱元璋出世时的“天香”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两段朱明家史合成的一个词,前面的文章讲过,燕王从金川门进城,“城中军民皆具香花夹道迎拜”。《三国志通俗演义》也以“香花灯烛”写攻占郡邑,主将或者主公进城。

灯烛,“灯,烈火也”,烛,谐音朱,火蜀,蜀,谐音鼠,指的就是燕王。“灯烛”既写大明,又隐写了建文帝遭火焚。

那么,为什么是林冲为首推宋江做梁山泊主呢?这就要提到林冲梁山大火并,推晁盖做寨主的事了。当时,林冲杀了王伦,请晁盖做寨主,又让吴用、公孙胜坐了第二、第三把交椅,说是:“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

这回再推宋江做寨主之位,以下还是吴用、公孙胜,林冲依旧坐在第四位,同样是“鼎分三足”。因此,晁盖之死是王伦之死的翻版,还是写的“水寨大火并”。只不过,这场大火并发生在曾头市,前面的文章讲过,曾头市也是“水浒”。

在讲“鲁头市”鲁家五虎时,特别讲到这时的“鲁”家老二叫“鲁参”。参,指的是参宿,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名参水猿,属水,为猿。此猿一喻洪武,一喻藩地在北之朱棣,都是“水浒”之猿。古人猿猴通说,大明建于戊申即猴。

“三星,参也。”正应林冲在聚义厅搞“鼎分三足”。第一次推寨主,指的是靖难之役因太祖封藩与“孙立”而埋下祸根,因朱允炆削藩而引发,因燕王图谋夺位而告终结,因而是“鼎分三足”。第二次“鼎分三足”,则隐含了朱高煦、朱高燧谋夺朱高炽储君之位——晁盖遗嘱就与此有关。

参宿在白虎七宿之中,照应“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白虎堂隐写的是大明仁智殿。《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永乐二年八月初十,“皇太孙奉大行皇帝龙轝及郊,皇太子、亲王及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歛,奉纳梓宫。”

祖父驾崩,皇太孙奉父命到开平“恭迎大行皇帝龙轝”。朱瞻基哭祖考,施耐庵用了“比似丧考妣一般”,是十分讲究的一笔。

仁智殿是大明皇帝停灵殿,大明奉安之所,《水浒传》以“白虎堂”隐写。林冲曾入白虎堂,寓意大明太祖驾崩,燕王才敢持刀而入。晁天王停灵聚义厅,林冲为“首”也是暗中照应“白虎堂”,隐写大明皇帝驾崩。聚,敛也,聚义厅即白虎堂。

以《水浒传》所涉及的历史,大明只有两个皇太孙,也就是朱元璋、朱棣指定的隔代储君朱允炆、朱瞻基——晁盖遗嘱就是写的这两个“朱皇孙”。

前面的文章解读过,以晁盖隐写的建文帝已经在玄武门被天策上将一箭贯穿头颅,是不可能留有遗言的。自晁天王从曾头市回梁山,然后传遗命,则又隐写的是太宗文皇帝驾崩榆木川。朱棣自知难以回天,在前一日“遣命皇太子即皇帝位”。朱高炽在奉安期间,绝不肯即位,也是经赵王高燧等人劝进,才依遗命登基。

而仁宗天子之子朱瞻基,则是朱棣所立之皇太孙,朱高炽后来就以太宗遗命,传位宣宗章皇帝。这个章皇帝,就是晁盖所说的“捉得射死我的”那个人。

梁山地煞前三名是“朱皇孙”,第四名是丑郡马宣赞,这个人物与绰号既写人又写事,隐写的就是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的历史。

宣赞“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这一笔点化的是《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永乐十一年端午节“射柳”,朱瞻基赢了诸王的历史。这段历史,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大宴铜雀台”中写得更详细,《水浒传》只以“连珠箭”嬴了“藩王”一笔带过。

宣,即宣德,赞,明也,进也,隐写的就是宣德登基进位。“丑郡马”则是隐写的朱高煦。前面的文章讲过,施耐庵以唐朝玄武门之变比喻靖难之役,以唐太宗自喻的朱高煦在金陵皇城玄武门射杀了建文帝。书中的牛子、牛二、李小二,既是唐太宗,又指朱高煦,他们的母亲都属牛。丑肖牛,所以,“丑郡马”实写的是朱高煦。

丑郡马原本被郡王招为女婿,却因“丑”而逼死了郡主,这一笔写的是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建奇功,多次解救燕王于危难之中,朱棣曾暗示世子有病,要改立储君之意。事实也是如此,朱棣也曾廷议过这事,但因群臣反对而作罢。其实,朱棣也就是做做样子敷衍朱高煦而已。

郡王即君王,女,指的是大明以及大明都城——这个隐喻寓意此前已经讲过,四大名著中的“女”都指此。“醜郡马”还有更多的寓意,这里仅以晁盖遗言说说“活捉史文恭”的事。

《明实录·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宣德元年八月壬戌朔(初一),汉王高煦反。”八月二十一日,“高煦、绐斌等复入宫,遂潜从间道出,为官军所执。”天策上将谋反仅二十日,就被侄子活捉——朱瞻基活捉“射死我的”,他就是梁山泊主。

“晁盖中箭真相”讲史文恭射杀晁天王时,解读了史文恭就是天策上将,花荣也是。所以,宋江没有违背晁天王遗言,梁山泊寨主之位“教”与活捉史文恭之人。洪熙元年五月辛丑,明仁宗朱高炽崩,“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次年,朱瞻基活捉射杀建文帝的天策上将朱高煦。

然而,《水浒传》中,活捉史文恭的人却是玉麒麟卢俊义。难道,卢俊义也隐写了宣德?那么,为什么卢员外没有做梁山寨主呢?

“晁盖中箭真相”到此终结,至于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是何寓意,隐写的是哪段大明历史,咱们有机会再讲。

来源:绿野萍踪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