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潮汕等沿海地区的保护神,但你知道黑脸妈祖是怎么来的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09:10 1

摘要:以前潮汕、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们要出海、讨海、靠海、吃海,有时出海会长达几个月,所以出海前拜海神妈祖,保佑事事顺利,船员平安,出海平安回来就会到庙里谢妈祖的神恩。现在很少人有人出海了,拜妈祖不止是求出海平安,还求合家老小平安,使妈祖更深入人心。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等,原名林默,诞生于莆田湄洲岛,排行家中老幺,聪慧过人,沉默不多言,终身未婚,后因救助海难逝世。

以前潮汕、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们要出海、讨海、靠海、吃海,有时出海会长达几个月,所以出海前拜海神妈祖,保佑事事顺利,船员平安,出海平安回来就会到庙里谢妈祖的神恩。现在很少人有人出海了,拜妈祖不止是求出海平安,还求合家老小平安,使妈祖更深入人心。

人们都知道,神像的肤色多为白色、金色或粉色。但你见过黑脸的妈祖神像吗?

自从3月底,两尊妈祖“实名”买票乘机赴台上了《人民日报》后,黑脸妈祖便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3月29日,两尊妈祖神像从厦门高崎机场“起飞”搭乘厦航MF881航班前往台湾开启文化交流之旅。这件通过《人民日报》的报道,很多人才了解到还有黑脸妈祖的存在。

妈祖文化肇始于宋,不仅在莆田、闽南和台湾地区广为传播,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在同安,妈祖文化由来已久,同安是闽南地区最早奉祀妈祖的地方之一。同时,银同天后宫也是台湾三大妈祖支派之银同妈祖(黑脸三妈)的祖庙

为什么有黑脸妈祖呢?其具体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潮汕人爱潮汕”通过搜索网络资料后得到以下主要原因:

一、据民间传说,妈祖之所以塑成黑脸是为了以威猛形象震慑进犯的倭寇,是当时的民众抗倭平倭心愿的集中反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场战斗正在同安城上激烈进行,大批倭寇进犯同安南门。军民奋起反抗、战斗正酣之时,同安南门奉祀的守护神妈祖“显灵”助军民退倭。妈祖“以阴兵击贼,脸色尽紫”终成黑脸不褪……

这一说法有相关资料可查:据史书记载,自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起的一百余年间,东南沿海屡受倭患,同安尤甚。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隆庆三年(1569年)之间,倭寇五次侵犯同安,三次攻城。

又一说法则是倭寇犯城往往是“浮海犯南门”,即倭船由石浔海口沿溪上溯至南门。故南门司镇神妈祖必须加强御盗捍贼的神力,又受佛教佛像装饰的影响,其中黑脸、青紫脸佛形象威猛,有御盗神力。因此,粉红脸的妈祖为御倭而改塑为黑脸

二、黑脸妈祖主要负责海上巡境,庇佑出海渔民,常年风吹日晒而黑,而台湾多地信奉的黑脸妈祖,多认为是从此地传出

三、黑脸妈祖是大妈祖为了降妖除魔而转世的,也有的说她是大日如来佛祖手中的一颗念珠下凡。她是个非常有义的女子,经常打抱不平,劫富济贫。因为她长得非常不好看,所以18岁了都还没有人上门提亲。她的脸如黑炭般,所以现在也有人叫她黑脸妈祖。

四、黑脸妈祖是被人们敬拜的香熏黑的。

关于这个原因,民间主要有四种说法:

1、郑成功与黑脸妈祖。

1661年,郑成功部将林圯在出征前,迎请南门黑脸妈祖神像上战船供奉,并在战船上设“妈祖堂”,祈求庇佑。大军渡台途中,郑成功担心贻误大潮汛期的有利时机,毅然下令冒风进军,并整衣冠率部将在船头设香案,祈求妈祖平息风浪,助潮济师。

当战船在夜晚到达台湾鹿耳门外海时,果然潮水加涨高丈余,使兵船顺利越过沉船的阻塞从内禾寮沙滩登陆,一举收复赤嵌。战后评功时,郑成功钦定妈祖平息风浪,涌潮济师,功居首位。

随后下令把荷兰鹿耳门教堂改为“土城圣母庙”,为如今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的前身,专祀林圯所奉的银同黑脸妈祖神像,以志护海女神功绩。

2、因为天后宫香火旺盛,妈祖的脸被熏得乌黑发亮,故称“黑脸妈祖”。

3、清康熙年间,台湾鹿港天后宫从湄洲祖庙恭迎妈祖。信众非常虔诚,认为在分灵过程中香火不能中断,但因为恭迎过程中需要乘船渡海,信众不忍妈祖在船舱外遭到风浪,就将妈祖神像供奉于船舱之中。由于长时间处于封闭空间中,妈祖神像的皮肤就渐渐被熏黑了。

4、潮汕人、福建人以前都有“过番”行为。而“过番”的人一般都会在船上供奉妈祖。人们不忍妈祖在船舱外遭到风浪,就将妈祖神像供奉于船舱之中。由于长时间处于封闭空间中,加上长期用香敬拜,妈祖神像的皮肤就渐渐被熏黑了。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妈祖都是为人们“保号”人们才变成黑脸的。

其实,妈祖人形象不是只有两种颜色,而是有三种,分别是洲妈祖(粉脸大妈)、温陵妈祖(红脸二妈)和银同妈祖(黑脸三妈)

虽然妈祖的颜色不同,但人们对妈祖的敬仰都是一样的。

(声明: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这里只作为分享,没有商业化行为!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来源:潮汕人爱潮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