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盘芹菜炒香干端上桌,顾客以为香干是现买现切,厨师刚下锅翻炒;实际上,香干早已在千公里外的中央厨房腌好、炸好、分装冷藏,运到店里只需加热三分钟。这不是科幻,而是今天多数连锁餐厅的日常。
一盘芹菜炒香干端上桌,顾客以为香干是现买现切,厨师刚下锅翻炒;实际上,香干早已在千公里外的中央厨房腌好、炸好、分装冷藏,运到店里只需加热三分钟。这不是科幻,而是今天多数连锁餐厅的日常。
罗永浩最近的一场直播,撕开了这层薄纱。他不反对预制菜,却坚持一点:别骗人。一场关于“现做”的争论,暴露的不是个人好恶,而是整个餐饮业在工业化与诚信之间的集体失衡。
所谓“预制菜争议”,本质是消费者知情权的沦陷。罗永浩以一道家常菜类比:没人要求饭馆从黄豆开始磨豆腐做香干,但若香干已炒熟冷冻半年,再谎称“现炒”,这就越界了。问题不在预制,而在“不告而烹”。当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预制菜国家标准,仅靠企业自律,无异于让运动员兼任裁判。
产业链早已悄然变轨。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门店仅负责加热组合,已成为连锁餐饮的标配。西贝的“现煮牛大骨”“手搓莜面”,实则多由中央工厂配送半成品。这种模式提升了效率,却用“现场操作”四个字,把工业化流程包装成手工匠心。更关键的是,政策留有空隙——中央厨房出品不被纳入预制菜监管范畴,企业便借此规避明示义务,堂而皇之地打出“现做”招牌。
这不是个别企业的算计,而是行业的系统性模糊。中国饭店协会虽发布团体标准,将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但缺乏强制力。地方标准零散出台,如江西的冷链规范、大连的配送技术标准,却无法覆盖前端定义与终端告知。企业于是游走灰色地带:对内讲效率,对外讲故事;对投资者讲成本模型,对消费者讲烟火人情。
真正的解法,不在否定预制,而在重建透明。国家卫健委已立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市场监管总局也在推进《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制定。此时更应明确:凡经工业化预加工、非现场制作主材的菜品,均须在菜单显著标注。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花100元点的“功夫菜”,究竟是师傅的手艺,还是工厂的流水线。
厨房可以工业化,但信任不能预制。当“现做”成为修辞游戏,我们捍卫的不只是舌尖的真相,更是市场最基本的诚实。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