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这事儿,9月10号那会儿,罗永浩大哥直接在微博上怼了西贝莜面村,说啥“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
★ 这西贝咋就这么招骂又招人爱呢
你说这事儿,9月10号那会儿,罗永浩大哥直接在微博上怼了西贝莜面村,说啥“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
这话听着扎心,俺觉得一点都不夸张
西北那边的“贵”,那是出了名的,别看人家那地儿吃的玩意
你想想,一个馒头居然卖21块,小花卷33块,别说啥人均工资了,咋说
这价格都能吓跑不少人了
还有那碗豆腐汤,竟然卖到69元,听到这个价儿
网上不少人都调侃说“月薪两万都吃不起的店”
越是骂得凶,反倒越多人去排队,门口天天排长龙,座位一坐满
这西贝到底靠啥撑着这面子
咋就成了“穷人止步”的存在,却又能天天爆满
这事儿,俺老觉得有点意思
★ 骂声中火得不行的西贝
说起西贝,那争议真是没停过
21块的馒头、33块的小花卷,这价格一摆出来,好多消费者都忍不住吐槽,觉得“这也太贵了
吃个饭还得掏钱包掏空”
俺还看到有网友说,点了一份160多块的牛大骨,结果150块全是骨头,肉不到10块钱
外卖平台上,简单的一份葱油生菜小份标价16.9元,西贝的面筋竟然要29.9元
这价格比普通饭馆高多了
更让人心里不爽的是,西贝老拿“昆仑山下小麦”“古法发酵”来吹嘘自己卖的高价菜,但真吃起来
不少人说味道不如小区楼下那家馒头铺子
有人直言,西贝的普通菜价钱跟五星级饭店差不多,但味道和服务远远跟不上
2020年深圳那会,西贝还既然收5块钱茶水费被骂“不尊重消费者”
可你信不信,这些吐槽声一大堆
人家门店的生意一点都没受影响
到了2024年五一假期,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西贝店面排队都得等上半小时,热门店甚至于能排3个小时
有点像过节买年货似的热闹
2023年,西贝集团的营收超过62亿,单店平均业绩差不多1500万
这成绩放中餐圈里那是杠杠的
再说2025年暑假,西贝家庭带娃就餐的客流突破230万,同比上一年涨了25%
你看罗永浩一说西贝“全是预制菜”,股价往下掉,可人家推出“罗永浩菜单”,还开放后厨,结果订单量竟然暴涨210%
这反差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抖音上还有个“我在西贝抓预制菜”的挑战赛,参与者超过5.2万,最高单条视频点赞230万
咋说,这看上去矛盾的局面
其实就是西贝成功的秘诀藏在里面
人们爱骂它贵,爱吐槽它预制菜,但同时又愿意掏钱去吃,这里面的门道
★ 俺的一些想法——西贝真的是“有面子”的选择
你想,当下大伙儿请客,最怕的就是“请人去的地方太土”或者“菜不好吃丢人”
它家那个“草原奶香馒头”,可不是普通馒头,包装上写着“用昆仑山下当年新麦,配草原牛奶发酵”,还做成圆滚滚的云朵形状,端上桌的时候用木托盘
就算你是吃货,看到这架势
这种把普通饭菜跟“消费升级仪式”绑在一起的套路,让西贝成了很多人请客吃饭、家庭聚会的首选
你想,带朋友或者长辈去,说是去吃“西北特色的精致菜”,人家听了心里就美滋滋的
做客的你也不用担心选的地方没档次,毕竟西贝的品牌响亮,味道也算顶得住
西贝2025年发布的消费报告里说,有68%的顾客选择去西贝聚餐,就是既然“不用担心踩雷
还能露出来对客人的尊重和重视”
这设计精准得很,很对中产阶级来说
这种“身份认同感”比单纯的“贵”更有吸引力
毕竟大家不是真的要吃得多贵,而是要吃得“有面子”,还能轻松自在
除此之外,西贝还抓住了当代人吃饭的两大刚需:宝妈们想“吃得安心”
你看西贝每次宣传都强调“西北有机农田直供蔬菜”“内蒙古草原自然放养牛羊”,门店里还张贴食材溯源二维码
扫一扫就能看到小麦怎么种的,牛羊怎么养的,从牧场到屠宰的全过程
进去一看,灯光是暖暖的黄光,既不刺眼又不昏暗;服务员说话轻声细语,你一个人吃饭还会主动给你拿本杂志,这感觉
更牛的是,有娃的家庭真是爱死了西贝,店里有专门的儿童区播放动画片,还免费发小份冰淇淋,孩子弄脏的围兜服务员还会主动帮你洗
孩子的餐也真心丰富,有30款儿童餐可选,除了蛋羹、面条,还有原切牛排和小饼,盐糖都少放,餐具还是安全的硅胶材质,摔了不怕
西贝还一年四季都有花样活动,让人总想着“啥时候该去西贝打卡”
这也是他们留住人的一招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火的西贝
性价比这事儿一直绕不开
人家要是对这些吐槽满不在乎,时间一长
当下餐馆多得是,要是消费者觉得不值,慢慢地就会跑去别家
更要紧的是那些价格敏感的大众消费者
一旦这些人不来了,西贝的“客流神话”可能撑不住
更别说,负面口碑还真挺影响品牌形象的
2024年上半年,微博上对于西贝贵的负面讨论多达12万条
面对这些声音,西贝其实早就行动起来了,2024年开始调整策略
想在“高端定位”和“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个对头的平衡点
说白了,西贝这档子事儿,不光是家餐厅咋经营的状况
它背后其实暴露出今天消费市场的一个大趋势——“实惠派”和“体验派”两种消费观念的碰撞
网上一看,讨论西贝的声音分成两派:有一拨人说“吃饭就是吃饱,超市2块钱馒头比21块的香,西贝这纯粹是在割智商税”;另一拨人则认为“花点钱买个安心的环境、健康的食材,省事儿又舒坦
这两种看法俺觉得都有道理,关键是大家对“吃饭的价值”理解不一样了
争论西贝值不值钱,其实没啥很意义,重要的是它像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消费市场的分层
还带动整个餐饮圈儿去琢磨怎么让“赚钱”和“让大众都能吃得体面”这两个目标兼顾上
说到底,一边有人愿意掏钱,一边有人觉得贵得慌
这就是当下市场的真实写照
咱们就像邻居串门聊这些,听着挺有意思
也能感受到这背后那些复杂的人情世故和市场变化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