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AI Agent 创业指南:6 大方向,开启造富机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4:05 2

摘要:从硅谷的开发者大会,到深圳的创业论坛,再到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几乎所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场合,它都被频繁提起。

2025年,AI Agent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从硅谷的开发者大会,到深圳的创业论坛,再到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几乎所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场合,它都被频繁提起。

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热度,一种担忧也在悄然蔓延:AI Agent到底是未来的风口,还是一次技术包装下的新泡沫?

这不是个伪命题。

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仅为52.9亿美元,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增长到471亿美元。9倍的增长,或许不是资本神话,而是现实逻辑的推演。

不少人对AI Agent的质疑,来自它与大模型之间模糊的边界。

有人说,“这不就是ChatGPT改了个名字?”但从产品能力来看,AI Agent的核心并不是“生成内容”,而是“完成任务”。

比如在北京,一家中型咨询公司今年初尝试用AI Agent生成行业研究报告。

与过去的GPT不同,这个Agent可以自己设定结构、调取数据源,甚至在发现数据缺漏时自动补全。这种“目标导向”的能力,是大模型所不具备的。

AI Agent具备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工具调用、策略调整能力。**它不只是理解你的指令,而是能根据目标,自主完成流程。这才是它被认为是“下一代AI接口”的根本原因。

比如现在有些公司已经用AIAgent处理发票审核,原来1个人1天审200张,现在AI能审1000张,还不容易错。

这类“提效型Agent”已经在B端企业内部逐步落地。

它们不需要华丽的界面,也不讲究“对话体验”,而是完成具体任务,如数据录入、表单审核、客服自动应答等。

在这些场景中,企业对ROI的敏感反而推动了Agent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金融、人力、法务等高重复性的岗位上。

如果说B端讲究效率,那么C端则更倾向于创意释放。

2025年5月,一款名为“万能AI盒子”的APP在国内应用市场活跃用户大增,增长率达到269.4%。

这款产品的核心功能并不复杂——文案生成、PPT排版、短视频脚本创作,但它的优势在于低门槛、快速反馈。

普通用户不需要懂Prompt写法,也不需要理解模型架构,只要输入一句话,就能得到结果。

这类产品的兴起,说明了一个趋势:C端用户并不追求“通用大脑”,他们更希望看到“能干事”的小助手。

比如法律(合同审核)。它能在几分钟内标出合同中的潜在风险条款,并对条款有效性做出初步判断。虽然不能替代律师的最终审核,但极大提高了前期处理效率。

垂类Agent的优势在于可以标准化训练。

比如法律、医疗、教育这些领域,虽然门槛较高,但场景清晰、流程稳定,数据来源可靠,适合Agent能力发挥。对于具备行业经验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切入点。

2025年上半年,字节跳动推出的Coze平台在开发圈引发关注。

这款“零代码搭建平台”允许用户通过拖拽方式创建自己的AI Agent。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Coze全球访问量突破1012万次,其中97%的访问来自PC端。

这说明了一个趋势:AI Agent的搭建门槛正在降低。

就像过去有人用WordPress搭网站,现在也可以用Coze搭Agent。即使不懂编程,也能基于模板开发出客服、销售、内容审核等场景的微型Agent。

在国内,AI Agent的使用更偏向APP端,而不是PC端。这与用户的使用习惯密切相关。字节和腾讯的AI助手APP,在2025年5月的月活排行榜中均进入前列,其中字节系产品的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

软硬结合的趋势也开始显现。

2025年,AI Agent并不是一个技术爆发的终点,而是应用生态的起点。

它的本质不是“比GPT更聪明”,而是“比人更能干”。

无论是企业的财务流程,个人的内容创作,还是律师的合同审查,AI Agent都在从一个个具体场景中找到落地路径。对于创业者而言,真正的机会不在“打造最强AI”,而在“把AI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趋势不是风口,趋势是方向,是一条可验证、可行走的路径。在这个窗口期里,能看清方向、敢于试错的创业者,或许就是下一个造富故事的主角。

来源:时代简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