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赢定了?850万粉丝探店西贝:贵用料理包早晚完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00:35 1

摘要:2022年2月5日他走进一家西贝点了羊大腰子、牛大骨棒、蒙古羊肉烧卖、西贝面筋、猪骨头烩酸菜、三根烤羊排、黄米凉糕、西红柿浇汁莜面板一共花了711块。两分35秒的视频里他尝了几口就皱眉:“贵到离谱”“吃的感觉都像是隔夜菜”“不推荐随便找家东北菜馆做得比这好吃”

“咱们是在吃料理包吧? ”三年前850万粉丝的探店博主刘雨鑫在西贝莜面村的一句随口感慨如今被翻出来反复播放成了这场舆论风暴中最刺耳的回响。

2022年2月5日他走进一家西贝点了羊大腰子、牛大骨棒、蒙古羊肉烧卖、西贝面筋、猪骨头烩酸菜、三根烤羊排、黄米凉糕、西红柿浇汁莜面板一共花了711块。两分35秒的视频里他尝了几口就皱眉:“贵到离谱”“吃的感觉都像是隔夜菜”“不推荐随便找家东北菜馆做得比这好吃”。

当时没人当回事。 毕竟探店博主向来嘴下留情谁会真把一句“感觉像料理包”当成证据? 可就在2025年9月罗永浩在直播间公开质疑西贝大量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还称其定价虚高、品质配不上价格。 这一句话直接点燃了早已埋下的火药桶。

刘雨鑫那段视频瞬间被顶上热搜无数人开始翻旧账:原来早在三年前就有顶级流量探店博主实名吐槽过西贝的出品问题。 他的身份不是记者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个以真实体验著称的内容创作者。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为了制造冲突而是基于味觉本能的反应。

于是一个原本属于个体消费体验的问题迅速演变成一场关于餐饮透明度的大讨论。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词其实不然。从古至今餐厅为了提高出餐效率、保证口味稳定早就有了各种形式的半成品操作。 比如炖好的红烧肉、提前腌制的肉类、切配好的蔬菜本质上都是“预加工”的体现。 今天的预制菜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技术阶段中央厨房统一生产、冷链配送、门店只需加热即可上桌。

据公开资料显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早在多年前就投入巨资研发预制菜体系并亲自参与开发了超过80种菜品的标准化流程。这些菜品采用水浴加热方式在门店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出餐。 这种模式极大提升了翻台率和运营效率也让西贝在全国快速扩张成为可能。

问题是消费者知道吗?

你走进一家装修精致、人均消费动辄上百元的连锁餐厅点了一份“现炒牛肉”或“手工莜面”端上来的却是从冷冻袋里拿出来加热的东西你会作何感想? 有人觉得无所谓只要味道好就行;也有很多人认为花钱买的是“现场烹饪”的服务体验而不是便利店微波炉套餐的升级版。

这就是矛盾的核心所在。

罗永浩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关注不仅仅因为他是个公众人物更因为他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愤怒:我们不是反对预制菜我们反对“隐瞒”。 如果你告诉我这道菜是预制的我可以选择不吃;如果你假装它是现做的那这就是信息不对等下的消费欺诈。

事实上近年来因预制菜引发的争议并不少见。 2023年某知名快餐品牌被曝后厨只负责拆包装、摆盘、加热引发全网声讨;2024年多家网红餐厅被暗访曝光使用复热菜肴冒充现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十亿。 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也越来越在意“真实性”。

而西贝的尴尬之处在于它一直把自己定位为“高端西北民间菜”的代表强调食材地道、工艺传统、手工制作。 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大量依赖工业化生产的预制产品。 这种品牌形象与现实落差之间的撕裂感正是此次舆情爆发的根本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刘雨鑫当年探店时提到的“黄米凉糕太贵”“猪骨头烩酸菜不如东北馆子”恰恰反映出另一个深层问题:预制菜的成本结构真的能让利给消费者吗?

表面上看预制菜节省了人力、减少了损耗、提高了标准化程度理论上应该降低成本。 实际上许多主打预制菜的餐厅并没有因此降价反而维持甚至抬高了售价。 这就让人怀疑:省下来的成本去哪儿了? 是不是变成了营销费用、租金摊销或者资本回报?

一组数据显示西贝部分门店的单份菜品毛利率超过6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与此同时其广告投放力度常年居于餐饮品牌前列。 这意味着消费者支付的高价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用于提升食材品质或厨师技艺而是支撑着庞大的品牌运作体系。

再来看罗永浩的态度。 他不是第一次怼企业也不是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名人。 他这次选择硬刚西贝显然不是一时冲动。 他在直播中反复强调一点:我不是要搞垮西贝我是要推动整个行业建立更透明的规则。

这种诉求得到了大量网友的支持。 微博上“支持罗永浩查预制菜”的话题累计阅读量已达8.3亿次相关讨论帖超过47万条。 很多普通食客留言表示自己也曾怀疑某些餐厅的菜是“热一下就端上来”苦于没有证据只能默默接受。

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替他们发声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替西贝辩护。 他们认为现代餐饮本就是工业化产物不可能每道菜都现切现炒;况且预制菜也能保证食品安全和口味统一何必苛责? 更何况贾国龙本人从未否认使用预制菜只是没有在菜单上特别标注而已。

这个观点看似合理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信息披露的程度决定了消费者的信任基础。就像你在电商平台买衣服商家必须标明面料成分、洗涤方式、产地信息否则你就无法判断值不值得买。 餐饮同样如此。 你可以卖预制菜你得告诉顾客这是什么。

目前国内尚无强制规定要求餐厅必须公示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意味着企业在这件事上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有些品牌选择主动标注比如部分日料店会在菜单注明“加热即食”;更多品牌选择沉默生怕影响销售。

这种“默认即现做”的潜规则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罗永浩一个人在行动。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探店博主、美食测评账号开始深入后厨、追踪供应链试图揭开餐厅背后的真相。 他们的视频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容易激发共鸣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流量。

刘雨鑫三年前的那条视频如今播放量已突破千万评论区里全是“早该被重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觉得难吃”的声音。 这说明消费者的感知系统一直在线只是过去缺乏一个引爆点。

而这一次罗永浩充当了那个点火人。

他还放话要搜集更多证据包括联系内部员工、调取供应链资料、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 虽然目前尚未公布实质性文件光是“正在调查”这几个字就已经让西贝股价出现了波动。

资本市场永远是最敏感的。 投资者担心的不是一句吐槽而是背后可能引发的监管审查和品牌形象崩塌。 一旦有关部门出台新规要求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那么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都将面临重塑。

而这或许才是罗永浩真正想要的结果。

他不需要打赢一场官司也不需要让西贝倒闭。 他只需要让更多人意识到: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也是一种权利行使的过程。 你有权知道入口的食物是怎么来的是由谁做的用了哪些原料经历了怎样的处理流程。

这不是矫情而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当我们花几百块钱吃一顿饭的时候买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安心。 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保障那所谓的“高端餐饮”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幻觉罢了。

所以别再说“人家又没强迫你吃”这样的话了。 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吃而是知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知情权一旦被剥夺所有的选择都失去了意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常去的餐厅。 有人专门去问服务员:“这道菜是现做的吗? ”有人拍照上传社交平台求鉴定;还有人干脆自带温度计测试出餐速度以此判断是否为复热食品。

这些行为或许显得有点极端它们反映了一种觉醒:我们不再愿意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追问真相。

而这场由一碗莜面引发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