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8年出生的赵洪璋,打小就见惯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苦。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麦田,一蹲就是几十年——没有恒温实验室,没有精密仪器,全靠一双脚丈量土地,一双眼筛选麦粒。
你碗里的每一口白面馒头、每一碗面条,可能都藏着这位爷爷的功劳——他就是让中国小麦产量“跳级”的育种泰斗,赵洪璋!
个人简介:从田间蹲守到“碧蚂1号”诞生
1918年出生的赵洪璋,打小就见惯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苦。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麦田,一蹲就是几十年——没有恒温实验室,没有精密仪器,全靠一双脚丈量土地,一双眼筛选麦粒。
1950年代初,我国小麦常遭锈病肆虐,一亩地收不了200斤,无数人吃不饱饭。赵洪璋带着团队扎在陕西杨陵的试验田,白天顶着烈日记录麦穗长势,晚上在油灯下分析数据,连吃饭都捧着麦粒琢磨。整整6年,他从上千份麦种里选出最优组合,终于育出“碧蚂1号”!
这品种太能打了:抗锈病、抗倒伏,亩产直接冲到300斤以上,还能在河南、山东、甘肃等10多个省份种。到1959年,“碧蚂1号”推广面积就破3亿亩,成了当时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相当于给中国多了上亿亩“粮仓”!
定位:中国小麦育种的“开山脊梁”
在农业圈,赵洪璋的定位从不是“专家”,而是“给农民办事的人”。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小麦育种团队的核心,更是把“高产稳产品种”从“实验室”拉到“老百姓田间”的第一人。
建国初期,我国粮食缺口极大,赵洪璋的育种方向从不是“追求最高产”,而是“让农民能种、种了能收”。除了“碧蚂1号”,他后来又育出“矮丰3号”“西农881”等1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超10亿亩——啥概念?10亿亩相当于5个江苏省的面积,按亩产300斤算,能多养活近2亿人!
他的存在,直接打破了“中国小麦靠进口”的困境,为后来的“粮食自给”打下了最实的地基。
品种用途:不止高产,更是“抗灾定心丸”
赵洪璋育的麦种,最牛的不是“能多收”,而是“扛造”——这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比啥都金贵!
• 抗逆性拉满:“碧蚂1号”能扛住中度锈病,就算遇到刮风下雨,也不容易倒伏,农民不用再担心“眼看要丰收,一场灾全没了”;
• 适应性超广:从河南的平原到甘肃的浅山,它都能长,解决了“一个品种只能在一块地种”的难题,大大降低了推广成本;
• 品质接地气:磨出的面粉筋度适中,既能蒸馒头又能擀面条,完全符合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不像有些“高产种”好看不好吃。
更重要的是,他的育种方法成了“教科书”——后来的育种家都跟着他学“田间筛选+精准配种”,一代代改良麦种,直到现在我们吃的小麦,还带着他当年培育的“抗逆基因”。
赵老:比高产更珍贵的是“守心”
1. 科研角度:“把论文写在麦田里”的实干派
现在的科研有基因测序、无人机监测,可赵洪璋那时候,全靠“笨办法”:每天蹲在田里数麦穗、测麦粒千粒重,连麦穗上的蚜虫数量都要记下来。他常说“麦种好不好,农民说了算”,从不让团队搞“实验室里的高产”,所有品种都要先在农民田里试种2-3年,确认稳了才推广。
这种“不务虚、只务实”的科研态度,放到现在也超戳——比起发多少论文,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才是真本事!
2. 民生角度:“粮食安全就是他的命”
赵洪璋一辈子没追求过名利,连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还是天天往麦田跑。有次试验田遇到暴雨,他冒着雨去抢收麦种,浑身湿透了只在乎“麦粒没泡坏”。他说“只要中国人不饿肚子,我蹲一辈子麦田也值”——这种把“民生”刻进骨子里的情怀,比任何荣誉都动人。
现在我们不愁吃了,但想想当年如果没有他,可能还要长期靠进口小麦,粮食安全哪有这么稳?
3. 传承角度:他种下的“不止麦种,还有精神”
赵洪璋一辈子带了30多个学生,个个都成了育种骨干。他教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学会蹲麦田,再学做育种”。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田里,还留着他当年划的“育种小区”,后辈们踩着他的脚印,继续培育更抗灾、更高产的麦种。
这种“一代传一代”的坚守,才是中国农业最宝贵的“种子”!
我们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辛苦”里,还有育种家们几十年的坚守。赵洪璋爷爷走了20多年,但他育的麦种还在养活我们,他的“实干心”还在影响着农业人。
下次吃馒头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一口香甜,是无数个“赵洪璋”蹲在麦田里,用一辈子换来的。向这位“麦田英雄”致敬!
来源:草木人间花叶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