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史上,有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对决: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最终不仅赢了,还赢得酣畅淋漓。这场对决的主角叫乔治·索罗斯,背景则是1992年的英国——一场金融风暴即将掀起。
在金融史上,有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对决: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最终不仅赢了,还赢得酣畅淋漓。这场对决的主角叫乔治·索罗斯,背景则是1992年的英国——一场金融风暴即将掀起。
这一仗,索罗斯押上了100亿美元,正面狙击英格兰银行,最终英国政府惨败,英镑崩盘,索罗斯大赚10亿美金,一战封神。
但别以为这是场盲目的豪赌。索罗斯之所以敢下场,背后其实早已看穿了欧洲汇率机制的内在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狙击战”到底是怎么打响的。
故事还得从1979年的“欧洲汇率机制”(ERM)说起。简单说,这个机制是为了让欧洲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保持稳定,波动范围不能太大。
说白了,就是各国要把自己的货币绑在一块,谁也不能随便贬值或升值。
听起来挺美好,大家一条心搞经济。但问题来了:欧洲国家经济差异太大了,有的是德国这种“优等生”,出口强,制造业牛;有的是英国这种“中等生”,当时经济疲弱,通胀高,失业率也不低。
在这种情况下,强国的货币本该升值,弱国的货币本该贬值,可汇率机制硬是把它们“绑死”了。结果呢?
强国被拖后腿,弱国被逼着维持强势货币,经济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英国,就属于后者。
1990年前后,英国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本意是想和欧洲一起抱团取暖。但现实却是:英国经济当时正处在一轮深度衰退中,利率高,失业率飙升,房价暴跌,企业倒闭。
在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做法是——降息,刺激经济。
但问题是,一旦降息,英镑就会贬值,就会违反汇率机制的规定。
怎么办?英国政府只能靠央行拿出大量外汇储备,去市场上“护盘”,硬撑英镑汇率。
但这就像往无底洞里倒水,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这时候,索罗斯出手了。
索罗斯是个很会看大势的人。
他看得很明白:
英国经济根本撑不住高利率,汇率机制就是个大漏洞,只要我加大做空英镑的筹码,英国政府迟早会扛不住。
于是,他调动自己掌控的“量子基金”,开始疯狂做空英镑——也就是借来英镑卖出,等贬值后再买回来还,赚取中间差价。
而英国政府,为了守住汇率防线,也不是没有反击。
他们开始大量抛售外汇储备,回购英镑,试图稳定汇率;同时维持高利率,吸引资金不流出。
但这就像一个体温40度的病人,还要穿上羽绒服硬挺,越来越虚弱。
欧洲汇率机制的失败,反映出的正是多国货币联动机制下,经济结构差异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而索罗斯,只是那个最先看穿问题的人。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