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关中沃土感知时代脉动(渭南市富平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3:28 1

摘要:富平县,这座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北部的历史名城,自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设频阳县起,已走过逾2400年的沧桑历程。其“富庶太平”的美好寓意,不仅镌刻在地名中,更贯穿于从农耕文明到现代产业的发展脉络中。

富平县,这座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北部的历史名城,自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设频阳县起,已走过逾2400年的沧桑历程。其“富庶太平”的美好寓意,不仅镌刻在地名中,更贯穿于从农耕文明到现代产业的发展脉络中。

一、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印记

(一)先秦至隋唐:关中名邑的崛起

作为周室东迁后秦国的战略要地,频阳县在战国时期已成为军事重镇。秦统一后,频阳属内史直辖,西汉时与怀德县并立,形成“双县拱卫”的格局。至西晋,“富平”之名正式登场,与频阳县并存,开启了政区沿革的新篇章。唐代是富平发展的鼎盛期,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更见证了李光弼等名将的传奇——尽管李光弼祖籍辽宁,但他的墓葬与神道碑(颜真卿撰文)至今仍矗立在庄里镇,成为唐代军事文化的鲜活注脚。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富平被定为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足见其政治地位之显赫。

(二)宋元明清:行政区划的嬗变

宋金“富平之役”后,县域归属屡经更迭,最终在元代实现美原县并入富平,奠定现代县域版图基础。元末明初,县治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这座始建于1370年的城池,历经650余年风雨,至今仍保留着“东日华翔,西目荆踞”的古城门格局,被誉为“关中名邑”的缩影。明清时期,富平依托频阳古道,形成“八大镇十六小集”的商贸网络,美原镇的分县建制更凸显其治理智慧。

(三)近代风云:革命火种的播撒

辛亥革命期间,富平青年胡景翼率部光复耀州,后参与“北京政变”,成为推动民主革命的关键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数千富平子弟加入八路军,康思俭、马钢等英烈在忻口战役、百团大战中血染疆场,用生命诠释家国情怀。解放战争时期的康庄战斗(1948年)堪称经典:西北野战军在此歼灭国民党军6105人,富平县委组织的担架队、运输队穿梭于枪林弹雨,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现代发展的多元画卷

(一)农业强县的产业密码

作为“中国羊乳之都”和“柿子之乡”,富平构建起全球瞩目的农业产业链:全县奶山羊存栏76万只,羊奶年产量占全国1/8,红星美羚等企业通过“托管分红+优价收奶”模式带动5万户农民年均增收1.7万元;36万亩尖柿林年产鲜柿25万吨,柿饼加工量占全国70%,“富平柿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建设,更让甜蜜事业走向国际舞台。

(二)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以“中华姓氏文化”为IP,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其温泉民宿、非遗展演等业态,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陶艺村则是另一张名片:这里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陶艺博物馆群,收藏56国陶艺家近万件作品,更从唐代鼎州窑遗址中汲取灵感,打造集创作、体验、展览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尽管近年面临发展困境,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中国首个团体会员,其文化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三)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包茂、京昆高速与咸铜、西延铁路在此交汇,富阎连接线贯通南北,西延高铁与西韩城际铁路的建设,正加速富平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2024年丝博会期间,总投资47.73亿元的19个重点项目签约,涵盖高精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标志着富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产业升级迈入新阶段。

(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从老庙老鼓的激昂鼓乐到吴东无底鸳鸯秋千的惊险技艺,富平现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6项,其中老庙老鼓以30余种鼓谱、融戏剧与体育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被誉为“民间鼓舞活化石”。近年来,柿染技艺、传拓技艺等7项传统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非遗工坊、传习基地的建设,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古今辉映的城市新貌

漫步富平老城,明代城墙与清代县衙交相辉映,而新城窦村的现代化建筑群已拔地而起。石川河畔,中华郡景区的仿古楼阁与陶艺村的现代展馆隔水相望,构成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独特景观。在“关中名邑”的新征程上,富平正以奶山羊、柿子两大百亿级产业为引擎,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续写从农耕文明到智造强县的时代传奇。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如其名,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书写着“富庶太平”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焦小民

来源:秦东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