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对原产于美国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方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指控美国德州仪器(TI)、ADI、博通、安森美等企业,在2022至2024年间通过“超低价倾销”,将芯片价格平均压低52%,大举占领市场。国产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对原产于美国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方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指控美国德州仪器(TI)、ADI、博通、安森美等企业,在2022至2024年间通过“超低价倾销”,将芯片价格平均压低52%,大举占领市场。国产厂商则被迫降价,利润骤降,研发投入受限,市场份额被挤压。
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美国出口至中国的通用接口芯片价格下降48%,栅极驱动芯片价格下降55%。
德州仪器的CAN接口芯片TCAN1043DRQ1,从2.1元/颗降至1.13元,降幅46%;栅极驱动芯片UCC21520QDWRQ1和UCC27524AD,降幅分别为50%、53%。与此同时,美国产品对华出口量暴涨,通用接口芯片进口量三年增长36%,栅极驱动芯片增幅超40%,整体进口总量增长37.13%,占中国同类进口芯片市场62%以上。
对比之下,国产通用接口芯片降价33.59%,栅极驱动芯片降幅22.13%,远低于美企。
2024年国产芯片内销毛利润比2022年暴跌33.41%,通用接口芯片利润降38.76%,栅极驱动芯片降22.68%。行业2023年起由盈转亏,2024年亏损继续扩大7.05%,开工率比2022年下滑17个百分点。国产企业陷入生存困境,研发投入能力严重受限。
中国最大市场,国产却难以突围
WS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794.33亿美元,中国占58.5%,近450亿美元(3175.8亿元人民币),远超全球半导体整体市场34%的份额。
但中国市场89%份额被美、欧、日企业占据。2023年,全球前五大模拟芯片厂商瓜分52%市场份额,前三名均为美国企业。德州仪器2024年营收156.41亿美元,相当于全部中国科创板模拟芯片上市公司总和三倍以上。
反观国内,2019年以来科创板上市的模拟芯片企业共26家,超六成年营收不足50亿元,部分企业甚至不到10亿元,多数集中在电源管理等低门槛、低毛利领域。
真正的高速接口芯片、隔离驱动芯片、精密放大器仍高度依赖进口。国产厂商面临产品定义能力弱、缺乏平台型芯片、品牌与验证壁垒高等三道难关,很难进入汽车和工业等高可靠性领域。
美企靠成熟产品线、渠道覆盖和全球验证,2024年还一口气下调6万个型号价格,降幅10%-30%,意图以“以价换量”彻底锁死国产芯片的市场空间。
反倾销调查,是产业自救的窗口
中国商务部这次反倾销调查,既是对美企倾销行为的防火墙,也是为国产芯片争取喘息空间的信号。调查期一年,可延长六个月。如果认定成立,美国相关芯片将被征收高额关税,进口成本提升,国产芯片价格压力有望缓解。
此次调查由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行业集体发起,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与中国机电商会等全国性组织公开支持,这已不再是企业孤军作战,而是产业级自卫。政策层面也在推动专项资金、标准化认证、平台工程等基础建设。
结语:价格战之后,信任与生态才是关键
反倾销是一道产业屏障,但真正决定未来的,是国产芯片能否借此窗口期补齐短板,突破平台、标准、品牌等“卡脖子”难题。圣邦股份、纳芯微、芯海科技等企业已在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取得初步突破,国产厂商普遍采用Fabless设计,依托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全球代工平台,供应链稳定,政策与行业协同也在加速跟进。
这场价格战只是序幕。中国芯片产业要想真正崛起,关键不在于“活下来”,而是能否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产业信任和生态闭环。现在,时间窗口已经打开,能否把握,考验的不只是政策,更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和定力。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