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陶的出现时期非常早,并且主要流行于史前时期。进入夏商时期,两个核心区的白陶基本不见,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则在海岱白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为白陶的生产和使用中心,白陶器类与功能逐渐丰富,直至殷墟文化后期才衰落。此后,白陶在汉晋时期的环渤海地区一度短暂复
#我的宝藏兴趣#白陶,即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因原料和烧造温度的不同,可能见有灰白色、粉白色、黄白色等。
白陶的出现时期非常早,并且主要流行于史前时期。进入夏商时期,两个核心区的白陶基本不见,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则在海岱白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为白陶的生产和使用中心,白陶器类与功能逐渐丰富,直至殷墟文化后期才衰落。此后,白陶在汉晋时期的环渤海地区一度短暂复兴,伴随着北方白瓷的兴起,再次消亡。
千家坪遗址出土白陶亚腰形罐
一、白陶的时空分布
(一)史前时期的南方白陶
白陶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长江中游地区,其中时代最早且最具代表性遗址为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发展至大溪文化时期(6500〜5200B.P),出土白陶的遗址范围进一步扩大,集中分布在大溪文化区的东南部。
长江中游地区发达且鲜明的白陶文化,通过传播交流,向东、向南对长江下游、赣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
(二)史前时期的海岱白陶
大汶口文化白陶器
海岱地区的白陶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5000〜4600B.P),在汶河流域的大汶口墓地、邹县野店第五期(5000B.P)墓葬,泗河流域的曲阜西夏侯,沭河流域的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日照的丹土、尧王城和诸城的前寨,以及皖北蒙城尉迟寺等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皆有发现。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海岱系白陶几乎在海岱地区内部的文化遗存中皆有发现,但出土数量却较少,仅零星几件,器型也趋于统一,以鬶为主,并且传播至长江下游、黄河中游、华北和辽东半岛等地区。
(三)史前时期的中原白陶
中原地区的白陶最早见于仰韶文化时期,在濮阳西水坡遗址(6700〜5900B.P)出土有百余件的碗、钵、盆等实用器白陶。
到庙底沟二期文化(5000〜4400B.P)时期,在太行山西麓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有少量白陶,以泥质为主,少量夹砂,胎体较薄,硬度高,器型以罐、盘为主,还可见盆、瓮、杯等,皆为素面,器表光滑。
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山西南部出土的白陶多为实用器,不同于海岱地区的“礼器”白陶,在胎质和器型上与海岱白陶也有较大差别,从而提出该地区白陶可能为地方性的独立起源,且存续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
(四)夏商时期的中原白陶
这一时期的白陶,见有泥质和夹砂两类,胎色多不纯净,部分偏灰、偏黄,器型较龙山文化时期有所创新丰富,以爵、盉、鬶为主,还可见罐、壶、觚、尊、瓮、甗、铃、纺轮、网坠等,既有实用器,也有装饰品。
到二里岗文化时期,白陶进一步衰弱,仅在偃师商城和二里头两处大型聚落发现有少量泥质白陶,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白陶,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早期遗物混入了晚期单位。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白陶豆
殷墟时期是中原白陶发展的短暂复兴期,使用时代主要为殷墟文化一期,二期以后白陶明显减少,花纹简化。殷墟文化后期,白陶逐渐消亡。直至汉代,白陶才开始重新烧造并传播,主要出现在环渤海地区的墓葬中,在山东龙口还发现有专门烧造白陶的窑址。
二、白陶相关研究
白陶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前白陶的区域性特征上。历史时期白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里头与殷墟两地,研究内容则包括源流兴衰、装饰、信仰以及文化间的交流传播。
综合性的研究,最早有谷飞的《白陶源流浅析》,梳理了北方白陶从大汶口文化发展到殷墟文化的时空序列。鲁晓珂等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中,还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一起进行物化分析,发现这三类的胎料明显区别于一般陶器,属于瓷石类型;并且发现印纹硬陶及原始瓷中一类高铝型的胎料,与白陶胎料较为相近,为探讨二里头遗址的原始瓷来源提供了一些依据。
三、白陶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瓷器起源上的意义
白陶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长江中游地区白陶以繁缛的浅浮雕式刻划、戳印篦点组合纹为特色,常见八角星纹、獠牙兽纹等纹饰主题。同时期稍晚,在海岱地区也出现了胎质细腻、器类繁多的素面白陶。两地白陶不仅是当时制作工艺最为精湛的日用陶器品种,也是礼仪、祭祀、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祭器。从出土白陶面貌来看,两大地区的白陶文化应为独立起源,并传播、影响至周边地区。
以繁缛的刻划、戳印篦点组合纹为特色的南方白陶文化,在大溪文化后期逐渐式微,消失不见。不过随着铜质礼器的兴起,白陶迅速在二里头文化后期衰落,直至殷墟时期再度短暂复兴,以硬度较高的刻纹白陶为特色,在造型和纹饰上借鉴了同时期的青铜器,流行雕刻饕餮纹、雷纹折叠纹以及夔纹等动物形纹。殷墟文化晚期,随着社会大变革,以及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兴起与流行,白陶逐渐消亡。
白陶的产生和发展为原始瓷及成熟瓷器产生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条件,是陶器向瓷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5年第2期,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简介:吴慧,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郑建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