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膜蛋白因其在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转运和免疫识别等生物学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成为生物医药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跨膜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表
跨膜蛋白因其在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转运和免疫识别等生物学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成为生物医药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跨膜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表达系统,在跨膜蛋白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跨膜蛋白表达的挑战与大肠杆菌系统的优势
跨膜蛋白通常具有多个跨膜螺旋结构,其疏水性和空间结构使其在大肠杆菌细胞质中容易形成包涵体,导致表达量低和功能丧失。相比之下,大肠杆菌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高效表达:大肠杆菌具有快速的生长速度和高效的转录、翻译机制。
成本低廉:培养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操作简便:成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丰富的表达载体系统,支持多种策略优化跨膜蛋白表达。
二、跨膜蛋白表达优化策略
1. 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和宿主菌株
表达载体设计:强启动子(如T7、lacUV5)可提高转录水平;多克隆位点的灵活性有助于融合标签的添加。融合标签(His、GST、MBP等)不仅便于纯化,也能增加蛋白溶解性。
宿主菌株选择:BL21(DE3)是最常用的高表达菌株;Rosetta提供罕用tRNA,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效率;C41和C43适合毒性蛋白或难折叠蛋白的表达。
2. 优化培养条件
诱导剂浓度和时间:低浓度IPTG(0.05–0.2 mM)诱导可降低蛋白过度表达导致的细胞压力,同时提高折叠正确的蛋白比例。
温度调控:16–20℃低温诱导有助于减少包涵体,促进跨膜蛋白在膜上的正确定位。
培养基成分:添加甘油或葡萄糖等碳源,提供缓慢、稳定的能量供给,降低应激反应。
3. 跨膜蛋白的折叠和定位
信号肽的使用:在目标蛋白N端添加PelB、OmpA等信号肽,将蛋白导向细胞膜或周质空间,有助于正确折叠。
分子伴侣和辅助因子:表达GroEL/GroES、DnaK/DnaJ等分子伴侣,显著提高复杂跨膜蛋白的溶解性和功能性。
4. 包含体的处理与重折叠
包涵体分离:通过高速离心提取包涵体,利用洗涤去除非特异性杂质。
重折叠方法:通过逐步稀释或梯度透析,将蛋白从去污剂或尿素缓冲液中缓慢恢复活性,形成功能性蛋白。
5. 跨膜蛋白的纯化策略
去污剂提取:使用如DDM、OG等温和去污剂提取膜蛋白,保持结构稳定。
亲和层析纯化:His标签、GST标签或Strep标签便于快速纯化并保证蛋白质量。
去污剂去除和缓冲优化:透析和稳定剂组合可恢复蛋白的天然构象,保证下游功能研究可行性。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G蛋白偶联受体(GPCR)
GPCR是典型的多跨膜蛋白,传统表达系统中往往难以获得可溶性蛋白。研究表明,将GPCR基因克隆至pET系列载体中,在BL21(DE3)菌株中低温诱导表达,同时在N端添加MBP融合标签,可以显著提高蛋白溶解性。通过DDM去污剂提取后结合Ni-NTA亲和层析,获得高纯度的功能性GPCR,用于后续配体结合实验和晶体学研究。
案例二:钙通道跨膜蛋白(Ca²⁺通道)
钙通道蛋白表达量低且容易形成包涵体。研究团队采用C43(DE3)菌株,并辅以GroEL/GroES分子伴侣协同表达,通过16℃低温诱导和IPTG梯度调控,实现了蛋白部分定位于膜上。经过去污剂提取和His标签亲和层析,获得了活性蛋白,成功进行电生理功能验证。
案例三:ABC转运蛋白
ABC转运蛋白结构复杂且多为多跨膜螺旋,传统表达中包涵体比例高。通过在N端添加OmpA信号肽,导入周质空间,并在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甘油缓冲细胞应激,蛋白定位在内膜上。结合DDM去污剂提取和梯度洗脱的Ni-NTA纯化策略,最终获得可用于ATP酶活性检测和晶体学分析的蛋白样品。
案例四:人源肾上腺素受体(β2-AR)
β2-AR在大肠杆菌表达时常因疏水性强而形成包涵体。研究显示,通过融合MBP标签、降低诱导温度至18℃、并使用Rosetta(DE3)菌株提供稀有tRNA,可以增加溶解性。结合GDN去污剂提取和Strep-Tactin层析纯化后,获得的蛋白在配体结合实验中表现出天然活性。
案例五:溶菌酶相关跨膜蛋白(Lysozyme-related TM protein)
此类小型跨膜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困难。采用PelB信号肽导向周质空间,并辅以GroEL协助折叠,低温诱导表达后进行包涵体重折叠,结合His标签纯化策略,成功获得功能性蛋白用于抗菌活性研究。
来源:积极的辰小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