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6日(星期二)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省委统战部二处处长熊春国,省民宗委协调推进处处长杨业,省民宗委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黄明祥,省民宗委共
2025年9月16日(星期二)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省委统战部二处处长熊春国,省民宗委协调推进处处长杨业,省民宗委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黄明祥,省民宗委共同发展处处长陈奕莘,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王秀旺,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卿春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图文实录。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 龚文静: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
我们邀请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向大家作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委统战部二处处长熊春国,省民宗委协调推进处处长杨业,省民宗委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黄明祥,省民宗委共同发展处处长陈奕莘,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王秀旺,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卿春林,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王勋国主任介绍相关情况。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介绍。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全面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明显成效,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贵州新篇章。
一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拓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从政治高度抓好民族工作,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有形有感有效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我们制定出台系列措施,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体推进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和理论研究,“四大文化工程”以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展陈、支持民族村寨发展等工程成果丰硕。全面加强文博场所、旅游景区、社区、村寨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作用,贵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传统体育运动会、“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活力四射,“推普兴乡”行动成效显著,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人心,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三是推进各族人民共富共享不断开创新局。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制定出台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强化“四化”及教育医疗、就业创业、民贸民品、“贵系列”品牌、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东西部协作等方面政策衔接,推动民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民族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取得明显进步。
四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不断拓宽深化。我们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特点,贯彻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法规,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融”为导向、以“互嵌式”为关键,推出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利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三交”计划,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新市民”赋能行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效升级,将互嵌共融融入城乡发展治理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五是全社会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格局不断健全完善。我们聚焦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理,调整完善政策法规,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各部门履职尽责,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制度,把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地各部门探索出了丰富有效的工作模式,基层文体活动赋能精神家园、互嵌式社区、“推普兴乡”、风险防范等多项经验在全国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全面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民族工作能力水平,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文明贵州新风采。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年来,贵州在健全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省委统战部二处处长熊春国: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着力健全领导机制、贯彻主线机制、工作落实机制、干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调整完善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单位及其职责。构建完善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省政协定期开展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推动民族工作,全省上下共同推进民族工作的合力更加强大。
二是加强统筹谋划,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省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省党代会报告、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省委、省政府出台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系列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央广网记者:
刚刚的发布中提到,贵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做了大量工作,能否介绍下相关成效和做法?
省民宗委协调推进处处长杨业:
谢谢您的提问。贵州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始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宣传。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和干部培训内容;通过使用统编教材等形式推动实现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学全覆盖;通过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宣教廊带,主题广场、公园、展览等形式开展社会宣传教育。
二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围绕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打造一批彰显多彩贵州特色、各民族文化交汇融通的文艺作品。举办贵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和赛事,培育“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不断出圈。
三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省级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族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取得长足进步。
四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遵循推进创建工作,全省9个市(州)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共有98个地方和单位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2024年,全省15个集体、14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五是促进各民族互嵌共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推普兴乡”行动。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促进产业协同、劳务协作、文化交流,全力推动各族群众在交融互嵌中融入新发展格局。
六是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内涵,调整修改民族政策法规,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全省民族和睦的良好态势持续巩固。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请介绍下贵州在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
省民宗委共同发展处处长陈奕莘: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系统谋划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编制实施《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出台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40条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构建全方位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底,贵州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6439.5亿元,较2020年增长1031.9亿元。46个民族地区县(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达到31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1个。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消费等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围绕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推动民族地区产业能级整体跃升,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024年,黔东南、黔西南、黔南三个民族区域自治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0.0%、9.8%。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茶叶、油茶、刺梨、肉牛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三州”粮食产量达356.5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62%。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村超”“村BA”等现象级活动带动文旅持续“出圈”。2024年,“三州”共接待游客2.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74.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2.8%。
四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超过93%、95%、92%,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五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实现州有大型水库、县有中型水库、乡有稳定水源,5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建成通车,盘兴高铁加快推进,“市市通高铁”目标即将实现。截至2024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10.38万公里,较2020年增加0.5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4214公里,新增527公里。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据了解,贵州针对少数民族群众交流难、学技难、致富难等问题,自2018年起推出了“双培”和“推普兴乡”行动,能否介绍下这一行动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王秀旺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指示精神,针对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交流难、学技难、致富难等问题,自2018年起创新实施“双培”行动,并在乡村振兴阶段升级为“推普兴乡”行动。这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语言扶贫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900余万元,通过“集中培训+结对帮学+线上学习+环境营造”的四维模式,开展线下培训8315期,帮助41.8万人次群众突破语言障碍,其中7.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语言+技能”双轨培训实现就业创业,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了党政主导、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省民宗委联合教育、人社等七部门印发专项实施意见,建立200余个培训基地,创新译制苗语、布依语等10种双语版《专家教你种养殖》丛书及视频教材。特别是开发的“双培推普”APP覆盖43万群众,配合400余个双语广播点和高校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小手牵大手”活动,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文化技能并重的特色推普体系。探索出“从语言脱贫到精神铸魂”的宝贵经验,语言相通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工程,“语言+技能”培训模式切实提升了群众就业能力,让发展成果可感可及。特别是在培训中融入的感恩教育,使群众从身边变化中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20年,该行动荣获“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2023年,国家民委在黔南州召开现场会推广贵州经验,国家民委肯定其为“民族地区推普标杆”。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民族报记者:
今年6月,《“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在贵州民族文化宫开展。能否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推动民族古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卿春林: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系统实施民族古籍保护传承“五大工程”,推动我省民族古籍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实施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守护文化根脉。以项目资助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古籍修复、数字化及高校学术研究等项目累计117个。
二是实施世居民族传统音乐收集整理工程,填补口传古籍空白。抢救、收录了一批具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戏曲音乐,整理涵盖贵州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史料,初步完成“世居民族传统音乐”数据库建设。
三是实施数字化建设工程,古籍数字化初见成效。建成“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平台”数据库,完成全省6千余部26余万页古籍数字化扫描录入。
四是实施精品图书出版工程,“铸牢”书系成果丰硕。累计资助出版民族古籍类图书200余种,精心策划《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彝文珍稀善本集成》等系列精品图书。重点打造“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16部书稿纳入“书系”出版。
五是实施创新转化“双百”工程,古籍文化精品荟萃。通过“汲古黔谭”学术研讨会评选汇编民族古籍优秀论文136篇。推出多彩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古籍文化品牌——《典阅贵州》系列微视频。您刚才提到的“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就以五大单元多媒体展陈贵州民族古籍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实证了各民族千百年来广泛交往、深度交流、持续交融的生动历史。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民族古籍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和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民族古籍工作新篇章。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关注到,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拟表彰对象已经进行了公示,能否介绍一下推荐评选工作的有关情况?
省民宗委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黄明祥
谢谢您的提问。自1984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8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的工作部署,我们成立了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开展推荐评选工作。通过自下而上组织开展推荐、初审、考察、征求意见、复审、全省公示、集体研究等程序,提出拟表彰模范集体120个、模范个人180名。
在推荐评选工作中,注重突出政治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工作实绩,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面向基层,重点推荐评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等方面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好、工作实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从拟表彰对象结构看,涵盖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州)的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业及驻黔部队、中央在黔单位、东西部协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20个模范集体拟表彰对象中,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81个,占67.5%;180名模范个人拟表彰对象中,基层一线工作人员127名,占70.56%。含我省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等19个民族代表。中共党员151名。女性48名。
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力宣传我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不断凝聚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的强大合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省民宗委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