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三八线”上的480个日日夜夜——记赴朝老兵罗世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06:30 1

摘要:1957年3月,17岁的罗世荣正在家乡读书阶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念想,激发了他从军报国的热情,他毅然投笔从戎,响应国家征召,在家乡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军入伍。经过体检和政审后,他应征到了东北边境丹东部队服役。

(张德敏)

罗世荣,1938年10月1日出生,三河市高楼镇程官营村人。

1957年3月,17岁的罗世荣正在家乡读书阶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念想,激发了他从军报国的热情,他毅然投笔从戎,响应国家征召,在家乡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军入伍。经过体检和政审后,他应征到了东北边境丹东部队服役。

——坚守“三八线”,卫国保家园

罗世荣入伍后,集体参加了新兵连训练。刚刚下到基层连队不久,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要做好备战打仗的思想准备。同年的夏天,他就随着部队第三批入朝,到了朝鲜前线的“三八线”板门店附近,进行维护和平任务。

当时,板门店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军事区内,是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签署地。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战争双方固守的重要阵地。

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约800米的范围内,敌我双方一直有着武装人员日夜值守。对面不远处,就是武装到“牙齿”美韩执勤的军人。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每天笼罩着临时分界线两侧,他和战友们与敌人打着见面的“绞杀战”。

在坚守“三八线”的两年时间里,罗世荣和战友们每天以严肃整齐的军姿,持枪站在在临时分界线我方的哨位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警惕着对面的美韩联合军队的军兵。

1958年3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布撤军公报,决定于1958年年底以前,志愿军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鲜。为了实现有序撤兵,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方针,边撤边观察三八线以南的军事反应,最后撤出的中间部队随时准备应变。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志愿军总部党委发出“不骄不懈,善始善终;军队撤出,友谊长存”的号召,要求入朝部队实现“交好,走好,到好”。的“三好”要求。即:交好。除武器装备和个人物品外,其余所有东西全部无偿移交给朝鲜人民军;走好。要做到安全撤出,不出现伤亡和意外事故;到好。回国后,做到不居功,不骄傲,戒骄戒躁,服从祖国的安排和需要。

罗世荣和他的战友们,在“三八线”上坚守了480个日日夜夜,用热血青春谱写了志愿军战士的铁血忠诚。

10月26日,罗世荣随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撤出朝鲜,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吃苦挑重担,筑牢海防线

归国后,罗世荣归建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第一二九团三营,继续服兵役。

朝鲜战争结束后,来自半岛和海上的军事威胁,依然是海防建设的重点,建立巩固的海防防线显得尤为必要。罗世荣随7083部队来到辽东半岛的海港城市大连,投入了紧张的海防工程施工建设。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边境和海岸线绵长。在朝鲜半岛战火刚刚熄灭的五十年代里,这里仍然是国防的最前沿。为了把大连的“海防前哨”,建设成固若金汤的阵地,同时也把大连建成现代海军装备负责的建造基地。

罗世荣和他的战友们先后投入了海军装备猎潜艇的404工程处和大连造船厂后续施工工程及海防林基干带建设工程。建成的大连造船厂,成为人民海军部队潜艇、炮艇、新型舰船建造的基地,使得大量新兴装备源源不断供给了人民海军。

在海军基地的建设施工中,罗世荣和战友们一起战酷暑,斗严寒,抢时间,争进度,起早搭晚,勇挑重担,保质保量完成了一个个施工任务。在全团的施工总结评比中,罗世荣不但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光荣荣立“三等功”。

1959年2月,在大连市永记水库建设中,罗世荣出大力,流大汗,多次受到团部的表扬。

永记水库位于庄河市栗子房镇永记村地窨河上,修建竣工后,库容量达到9亿立方米,可以较好的解决大连市供水和防洪灾害问题。不但成为城市提供优质水源,也将在承担城市供水、防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工中,罗世荣作为一名水库工程施工尖刀连的尖刀班班长,带领全班战友高质量完成筑坝施工任务。以及在随后的部队海防工程建设中,罗世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先后于1960年2月和1961年2月,两次荣立“三等功”。

同时,罗世荣还努力钻研军事技术,熟练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经工程兵器材部考核,获得“汽艇牵引四级操作手”证书,成为部队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

——退伍不褪色,确保一方安

罗世荣在部队努力工作,贡献了自己的韶华青春,也先后担任了班长、副排长、排长和7083部队十五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务。

1969年5月20日,他带着对绿色军营的不舍情怀,转业回到了地方,被安排到三河县商业系统的基层单位工作。

1990年10月,“国合”商业分家后,罗世荣被领导慧眼发现,调动到县供销社机关,担任了保卫科科长一职。

在这一岗位上,他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五年时间。为了保证基层单位的人员、资金、商品和国家资财的安全,防止火灾、被盗和各类安全灾害事故,他每天带领其他三名职工,整日里奔波在县直公司和基层供销社。尤其是到了年关节假日和农忙时节,更是不惧酷暑严寒,检查门市和库房安全、用电安全、运输车辆安全及职工、安保安全,使得全系统30个单位连年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成为三河县的“安保”先进单位之一。

1996年后,他又先后到城关供销社、县副食品公司和棉麻公司,担任“一把手”职务。尤其是在县棉麻公司工作期间,每年的棉花收购任务繁重,预防火灾成为第一要务特别是在秋季皮棉收购旺季,他全天候坚守在岗位上,夙夜在公,和干部职工一起收购、过磅、验级、打垛,分类加工、分别入库。使得全县的皮棉收购,不但进度快,还做到了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连年受到市、县两级供销社的表彰,并获“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0年4月,罗世荣获得“政工师”技术职称。

1996年8月,获得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1998年10月,罗世荣从三河市供销部门退休。

退休后,罗世荣做到退岗不褪色,继续奉献于公益事业。多次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抗美援朝优秀事迹”“弘扬红色革命传统的报告。先后获得“优秀军转干部”“先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荣誉称号。

来源:组宣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