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9月16日,伦敦桥上一位男子低头看着当天的报纸,标题赫然写着:“英镑暴跌,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1992年9月16日,伦敦桥上一位男子低头看着当天的报纸,标题赫然写着:“英镑暴跌,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这天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三”。
就在所有人还在心惊胆战地盘算损失时,有一个人赚得盆满钵满,他叫乔治·索罗斯。
1990年,英国正式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承诺将英镑汇率稳定在一个固定区间内,以配合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成员国间货币政策的协调,尤其是利率的同步。
但到了1992年,英国经济陷入衰退,高利率政策让企业苦不堪言。市场普遍预期英国会降息刺激经济,可一旦降息,英镑就会跌破汇率机制的下限。
英国政府坚持不动摇,财政部长诺曼·拉蒙特多次强调不会退出ERM,不会贬值英镑。
政策意志很强,但市场信心早已动摇。
1992年8月底,他与德国央行行长史勒辛格会面,得到明确信号:德国不会为救助其他国家而降息。
意味着英国寄希望于德国降息的算盘彻底落空。
索罗斯在8月底前后完成了对英镑的大规模做空操作。单是卖空英镑的规模,就高达70亿美元。
他还买入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以及少量法郎,用这种货币对冲方式强化风险控制。
他没有只押一边,他又斥资5亿美元买入英国股票。
汇率、利率、股市三线并进。
索罗斯的基金甚至加了杠杆,动用了约100亿美元,是其可支配资产的1.5倍。
1992年9月15日,英格兰银行意识到市场风向不对,意大利里拉开始暴跌,说明投机者准备进攻英镑了。
下午,市场上的英镑交易量暴涨,英镑开始大幅下跌。
英格兰银行紧急动用30亿英镑外汇储备买入英镑,试图稳住汇率。
但英镑继续下跌,毫无反弹迹象,晚上,英镑跌至加入汇率机制以来的最低点。
英格兰银行原本寄希望于德国央行出手,但德国方面明确表示不会降息。
9月16日一早,英国政府宣布将利率上调两个百分点,以此吓退投机者,并承诺如有必要再加两个点。
到当天下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战斗结束。
有人认为,索罗斯是“冷血”的投机者,把一国经济推向深渊。
高利率扼杀经济、低利率又会打破汇率机制。政府迟迟不调整政策,反而让市场信心不断流失。
索罗斯不过是率先下注的那个人。
真正击垮英镑的,是整个市场的共识,是信任的崩塌。
更重要的是,他的策略是系统性地布局多个金融市场,不仅放大了收益,也加快了政策崩溃的速度。
有人说他引发了后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其实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行为。
乔治·索罗斯在“黑色星期三”一战成名,但他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胆大,而是眼光准、逻辑狠、出手稳。
他说过一句话:“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对的,而在于你知道你对的时候,能不能押上全部。”
英格兰银行败下阵来,是因为市场早就看穿了政策的漏洞。
真正可怕的,不是索罗斯的手段,而是政策制定者对现实的迟钝。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