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讲佛教,最绕不开的是四圣谛,但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相较之下,“六道轮回” 理论因其直观易懂,成为佛教传播中极具普及性的重要载体,其易行程度仅次于 “称念阿弥陀佛” 的易行法门。正因如此,我们选择在这座曾经供奉 “六道轮回” 唐卡的殿堂,专门针对这一理论进行讲解
2)六道轮回图
讲佛教,最绕不开的是四圣谛,但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相较之下,“六道轮回” 理论因其直观易懂,成为佛教传播中极具普及性的重要载体,其易行程度仅次于 “称念阿弥陀佛” 的易行法门。正因如此,我们选择在这座曾经供奉 “六道轮回” 唐卡的殿堂,专门针对这一理论进行讲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对六道轮回理论的研究尚浅,此次分享仅为基于图像表象的基础解读。六道轮回的内涵实则博大深邃,仅其基础内容便需分七期才能讲完。而更为精深的理论阐释,更深奥的理论不属于《雍和宫深度讲解》这类导游攻略文章里面应该讲的内容,需在佛学院等专业场所进行系统研习。目前网络上已有诸多关于六道轮回的研究资料可供参考,本次讲解旨在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
佛教自佛陀涅槃后的第一次结集至第二次结集期间,逐步分化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系统。其中,上座部在佛陀入灭后约三百年至四百年初期,历经七次分裂,最终形成十一部派。
首次分裂中,主张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的说一切有部应运而生。该部派作为上座部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分支,传世论藏典籍最为丰富,后被公认为上座部的代表性流派。而原本的根本上座部因势力急剧衰减,逐渐隐退至喜马拉雅山区,遂有 “雪山部” 之称。
第二次分裂发生于说一切有部内部,从中衍生出 “犊子部”。此部派因著名的犊子长老而得名,据说是这位长老在佛陀提出的 “五趣” 基础上增立一趣,形成了六趣(亦称六道、六道轮回)的概念。当然,也有人说六道轮回理论是在犊子长老以后一二百年才逐渐形成,以现在的佛经记录而言,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没法确定,我们现暂时认为是犊子部提出的。
关于犊子部所增立的具体趣别,学界及民间存在多种说法,主要观点包括 “阿修罗道”、“天道” 或 “地狱道”。《法华经》中载有 “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并将地狱、饿鬼、畜生归为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归为三善道。此后,《楞严经》从六道中的 “天” 进一步分出 “仙趣”,认为其具有更高的修行境界与神通力,由此形成 “七趣” 之说,不过这已超出《雍和宫深度讲解》的论述范畴。本文采纳维基百科的观点,即犊子部所增立者为阿修罗道。关于五趣的具体阐释,将在文末详述。
上图是一张GIF格式的图片先按照图片简单介绍,详尽的解释在下面。
六道轮回图在视觉呈现上,通常被巨大而有着狰狞面孔的魔鬼阎罗法王四掌支撑着,这一意象象征着无明对整个世间的统摄之力。
图的右上角绘有佛陀造像,其右手抬起并指向左上角方位 —— 此方位在佛教义理中代表着超越六道轮回的解脱境界。依据净土宗的信仰体系,该区域供奉的阿弥陀佛作为接引众生的核心佛尊,众生若能抵达此处,便意味着进入了清净庄严的净土世界。
在净土区域的下方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画面中呈现的 “脱离六道轮回者趋向净土” 的意象,实则为一种象征性表达 —— 从佛教义理而言,趋向净土的应是一切有情众生,并非仅局限于人类。
这是一张六道轮回图的左上角部分,画的比较清晰
在六道轮回图的不同版本中,存在部分变体作品在左上角未设置净土区域,转而以月亮、云纹等元素呈现。本文后续解说所采用的图示,即属于此类以月亮为标识的版本。从佛教教义核心来看,这一选用实则更贴合佛陀的根本思想 ——佛教的核心宗旨在于引导众生脱离六道轮回的束缚。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有情众生,仍需持续精进修行,方能成就佛果。
关于现代图示中将西方极乐世界置于六道轮回之外的现象,可从修行实践的角度加以阐释:脱离轮回、成就佛果是极为艰深的修行目标,需历经漫长劫数的积累;而念诵 “阿弥陀佛” 这一法门,因操作简便、门槛较低,能为众生提供避免堕入三恶道的便捷修行路径,故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此类视觉化的呈现方式。
待续未完……
有意见与建议赶紧提,欢迎之至,小编将于半年后再出一篇修订版,希望里面有你们的批评与建议,小编对采纳之处会标以文字说明。
烦请收藏本文的,点个赞再走不迟。
转发的,请标明出处。
来源:退休旅行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