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地区咋选?江苏人不改苏州,山东人不换济南,全是乡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1:31 2

摘要:观察一圈会发现,大家的选择就四类:要么直接隐藏,啥地域信息都不透露;要么选瑞士、冰岛、阿鲁巴这种听着特洋气的地儿(当然也不排除人真住那儿);

你点开微信个人主页填地区的时候,是不是也犯过嘀咕?

是填老家——那个有童年炊烟、能听见乡音的地方,还是填现在待的城市——每天挤地铁、赶方案的地方?

观察一圈会发现,大家的选择就四类:要么直接隐藏,啥地域信息都不透露;要么选瑞士、冰岛、阿鲁巴这种听着特洋气的地儿(当然也不排除人真住那儿);

但最常见的还是后两种:要么绑着老家,要么贴着当下的居住地。

前两类毕竟小众,咱先不说,就结合我微信里两千多位好友的情况,聊聊后两类背后的心思——这其实藏着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当下的时代心态。

把地区设成老家的人,大多心里揣着个“根”。

尤其是江苏、浙江这种经济好的省份,或是山东、福建这种乡土情结重的地方,哪怕人早跑到外地,甚至出国工作了,微信里的“苏州”“青岛”“泉州”也很少改。

这种对老家的执念,其实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往前看,古人对籍贯的重视,跟现在比一点不差:

《三国演义》里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曹操问他是谁,他朗声喊“常山赵子龙”;张飞每次阵前叫阵,也得先说“燕人张翼德”。

那时候的常山(现在的石家庄)、燕地,可不是简单的地名,是走哪儿都能当“信用背书”的东西,是不管走多远都卸不掉的根。

而把地区设成当下居住地的人,想法就实在多了,也更鲜活。

最直接的原因是工作需要,同事、客户一看就知道你常待哪儿,对接业务时不用多问“你现在在哪”,省事儿;

但除此之外,如果住的是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这个选择有时也成了个“隐性标签”。

这背后其实有户籍制度的老底子:以前城乡差距大,城市户口意味着更好的福利、更优的教育资源,能在大城市生活,甚至会让人觉得“家里有底子、有稳定关系”。

现在多数城市落户早没门槛了,但这种老想法还在,所以“上海”“北京”这种标签,在社交里总多了点微妙的分量。


有个现象挺值得琢磨:有些从欠发达地方来的朋友,对自己老家好像有点“不好意思说”。

出门跟人自我介绍,很少说具体市县,只会模糊提一句“我是河南的”“我来自甘肃”;一旦到大城市上学、工作,微信地区立马换成“北京”“杭州”这种。

反观山东,哪怕有些山东朋友常年在外地,偶尔还吐槽“山东酒桌文化太麻烦”,却仍坚持填“山东青岛”“山东济南”。

这种不愿提老家的心态,原因其实挺复杂:可能是听过太多“河南人爱骗”“甘肃人穷”这种地域黑的屁话,怕被人贴刻板标签;

也可能是对原生家庭有点不满,有人跟我说过,小时候爸妈总念叨“好好读书,不然只能留老家种地”,时间长了,老家在心里就成了“没本事才待的地儿”。

回头看会发现,微信地区这小小的选择,其实藏着当代年轻人对“家”的观念变化,这事儿要是深挖,说不定能成新闻传播学的好议题。

现在社会流动这么快,老家早不是出生后就定死的坐标,家也不是户口本上那页纸:

有人把乡愁钉在地区栏里,有人把当下的日子贴在标签上,有人则故意抹掉地域痕迹,就想保留“我就是我”的纯粹。

但不管选啥,有一点得想明白:真没必要为自己的出身自卑。你是小镇来的还是大城市的,爱老家的烟火气还是对老家有疙瘩,都正常。

现在这时代,家早不是靠地域定义的了——可能是你现在打拼的出租屋,跟朋友合租的小公寓,甚至是心里那份“不管去哪,回头都有底气”的劲儿。

说到底,微信地区那几个字说明不了啥。真正决定你是谁的,是你走的路、看的风景,还有你对日子的那份认真。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