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不实在的常用字,读音及常用解释(十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1:09 2

摘要:蕊:读音为ruǐ,意思是花蕊,种子植物有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分雄蕊和雌蕊,如“花蕊”。

1. 蕊:读音为ruǐ,意思是花蕊,种子植物有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分雄蕊和雌蕊,如“花蕊”。

2. 赜:读音为zé,意思是深奥,如“探赜索隐”。

3. 鼒:读音为zī,意思是一种口小的鼎。

4. 槿:读音为jǐn,常见于“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叶掌状分裂,夏秋开花,花钟形,紫红或白色,朝开暮落,可供观赏,茎皮可做造纸原料,花和种子可入药。

5. 樯:读音为qiáng,意思是船上的桅杆,借指船,如“樯橹”。

6. 槽:读音为cáo,指盛牲畜饲料或其他液体的长方形器具,也可指两边高起,中间凹下的物体的凹下部分,如“马槽”“水槽”。

7. 槭:读音为qì,指槭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干光滑,叶子对生,秋季叶子变红或变黄,供观赏,木材坚韧,可以制造器具。

8. 樗:读音为chū,指臭椿,也可用于“樗蒲”,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骰子。

9. 樘:读音为táng时,指门框或窗框,也可用于计量一副门框和门扇或窗框和窗扇;读音为chēng时,可做人名用字,如“朱佑樘”。

10. 樊:读音为fán,意思是关鸟兽的笼子,也指篱笆,还可作姓氏,如“樊篱”。

1. 槲:读音为hú,意思是槲树,落叶乔木,木材坚实,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等用,叶子可饲养柞蚕,坚果可食用,如“槲栎”“槲寄生”。

2. 敷:读音为fū,有铺开、布置之意,如“敷设”;也可表示宣告、公布,如“敷奏以言”;还能指用粉、药等搽、涂,如“敷药”;另外还有足够的意思,如“入不敷出”。

3. 鹝:读音为yì,同“鹢”,古书上指吐绶鸟。

4. 豌:读音为wān,“豌豆”的简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嫩荚和种子均可食用,如“豌豆苗”“野豌豆”。

5. 醌:读音为kūn,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苯醌、萘醌等,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6. 醅:读音为pēi,指没过滤的酒,如“香醅”“玉醅”。

7. 靥:读音为yè,常见意思是酒窝,笑时脸颊上出现的小圆窝,如“笑靥如花”;也可指古代女子在面部点搽的妆饰,如“靥钿”。

8. 魇:读音为yǎn,意思是梦中遇到可怕的事情而呻吟惊叫,如“梦魇”“魇住”。

9. 餍:读音为yàn,意思是满足,如“餍足”;也有吃饱的意思,如“餍饱”。

10. 磔:读音为zhé,本义是分裂肢体,古代一种酷刑,即车裂;也可指汉字的笔画,即捺,如“磔刑”“碎磔”。

1. 磙:读音为gǔn,意思是用来轧压的圆柱形器具,如“石磙”。

2. 磅:读音为bàng时,意思是英美制质量单位,也可指磅秤、用磅秤称重量,如“磅秤”“过磅”;读音为páng时,常见于“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充满的样子。

3. 磉:读音为sǎng,意思是柱子底下的石礅,如“磉石”“磉盘”。

4. 殣:读音为jìn,意思是饿死,如“殍殣”。

5. 慭:读音为yìn,意思是愿意、宁愿,也可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如“慭慭”。

6. 霈:读音为pèi,意思是大雨、雨多的样子,如“霈泽”“丰霈”。

7. 辘:读音为lù,常见于“辘轳”,是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

8. 龉:读音为yǔ,常见于“龃龉”,意思是上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意见不合,相抵触。

9. 龊:读音为chuò,常见于“龌龊”,意思是肮脏、不干净,也可比喻人品低劣、行为鄙琐。

10. 觑:读音为qù,意思是看、偷看,如“觑觎”“窥觑”;读音为qū时,意思是把眼睛合成一条缝看,如“觑觑眼”。

1. 憋:读音为biē,意思是呼吸不舒畅、不痛快,也有强忍住的意思,如“憋闷”“憋气”。

2. 瞑:读音为míng,常见的意思是闭上眼睛,如“瞑目”;还可表示眼花。另外,它通“眠”,读mián,有睡觉的意思。

3. 嘭:读音为pēng,是一个拟声词,用于形容敲门、器物撞击等的声音,如“一阵嘭嘭嘭的敲门声”。

4. 噎:读音为yē,本义是食物堵住食管,如“因噎废食”;也可指说话顶撞人或使人受窘没法接着说下去,如“拿话噎人”。

5. 噶:读音为gá,多用作音译用字,如“噶伦”“噶厦”;读gé时,可表示赌咒,也是一个象声词。

6. 颙:读音为yóng,有大、仰慕的意思,如“颙望”;也可形容头部大的样子。

7. 暹:读音为xiān,有(太阳)升起的意思,也可指泰国的旧称“暹罗”。

8. 踔:读音为chuō,有跳、跳跃的意思,如“踔厉风发”;还可表示超越,如“踔绝”。

9. 踝:读音为huái,指脚和小腿连接处两侧凸起的圆骨,如“脚踝”。

10. 踟:读音为chí,常见于“踟蹰”一词,意思是犹豫不定,想走不走的样子。

1. 踬:读音为zhì,意思是绊倒,如“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2. 踣:读音为bó,意思是跌倒、仆倒,也可引申为死亡,如“半步而踣,路地不起”。

3. 踯:读音为zhí,常见于“踯躅”一词,意思是徘徊不前。

4. 踺:读音为jiàn,常见于“踺子”,是体操、武术等运动的一种翻身动作。

5. 蝽:读音为chūn,指椿象,是一种昆虫,种类很多,身体扁平,吸食植物茎和果实中的汁,多为害虫,遇敌即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

6. 蝾:读音为róng,常见于“蝾螈”,是一种两栖动物,形似蜥蜴,背部黑色,有蜡光,腹部朱红色,生活在池沼或湿地草丛中,卵生,吃小动物。

7. 蝻:读音为nǎn,指蝗蝻,是蝗虫的幼虫,形状像成虫而较小,仅有翅芽,头大,危害农作物。

8. 蝠:读音为fú,常见于“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头和身子像老鼠,前后肢和尾部之间有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

9. 蝰:读音为kuí,常见于“蝰蛇”,是毒蛇的一种,背部暗褐色,有链状斑纹,腹部灰白色,生活在森林或草丛中,捕食鼠、鸟、蛙等。

10. 蝎:读音为xiē,指蝎子,是一种节肢动物,头胸部有一对螯肢和四对足,前腹部较粗,后腹部细长,尾部有毒钩,用来御敌或捕食,卵胎生,有的可入药。

1. 蝌:读音为kē,意思是蛙或蟾蜍等的幼体,黑色,椭圆形,像小鱼,有鳃和尾巴,生活在水中,用尾巴运动,如“蝌蚪”。

2. 蝮:读音为fù,意思是蝮蛇,毒蛇的一种,头呈三角形,身体灰褐色,有斑纹,以蛙、鸟、鼠等为食,也伤害人畜,如“蝮蛇”。

3. 螋:读音为sōu,常见于“蠼螋”,是一种昆虫,状似小蜈蚣,色青黑长足。

4. 蝓:读音为yú,详见“蛞蝓”,软体动物,形状像蜗牛,没有壳,能分泌黏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的条痕,生活在潮湿地方,危害蔬菜、果树等,俗称鼻涕虫,也说蜒蚰。

5. 蝣:读音为yóu,常见于“蜉蝣”,昆虫名,体细长纤弱,有长尾,幼虫在水里生活时间很长,成虫在水面飞行,生存期限短,有朝生暮死之说。

6. 蝤:读音为qiú时,详见“蝤蛴”,天牛的幼虫,黄白色,体呈圆筒形,蛀食树木枝干,是桑树、果树的主要害虫,俗称锯树郎;读音为yóu时,详见“蜉蝤”,即蜉蝣;读音为jiū时,见“蝤蛑”,即梭子蟹。

7. 噗:读音为pū,是象声词,如“噗哧”。

8. 嘬:读音为zuō时,意思是吮吸;读音为chuài时,意思是咬、大口吞咽。

9. 颚:读音为è,意思是某些节肢动物摄取食物的器官,也同“腭”,口腔的上壁,分前后两部分,前面的叫硬腭,后面的叫软腭,也叫上颚、上颌,如“下颚”“颚骨”。

10. 噍:读音为jiào,意思是嚼、吃东西,如“噍类”“倒噍”。

1. 噙:读音为qín,意思是含在嘴里,如“噙着泪水”。

2. 噌:读音为cēng或chēng,读cēng时,模拟快速行动或摩擦的声音,如“猫噌的一声蹿上了树”;读chēng时,用于“噌吰”,模拟击钟鼓的声音。

3. 噀:读音为xùn,意思是把含在嘴里的液体喷出来,如“噀酒”。

4. 噔:读音为dēng,是象声词,形容沉重的东西落地或撞击物体的声音,如“噔噔地走上楼来”。

5. 颛:读音为zhuān,有愚昧之意,也可用于“颛顼”,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还可作复姓“颛孙”。

6. 幞:读音为fú,指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常特指幞头,如“巾幞”。

7. 幡:读音为fān,指一种垂直悬挂的长条形旗子,旧指出殡时孝子手中所持的一种像幡的器物,如“幢幡”。

8. 嶓:读音为bō,用于“嶓冢”,是山名,在甘肃省。

9. 幢:读音为zhuàng或chuáng,读zhuàng时,用于房屋,相当于“座”,如“一幢大楼”;读chuáng时,指古代用作仪仗的旗子一类的东西,也指写有经文的长筒绸伞或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如“经幢”。

10. 嶝:读音为dèng,意思是山道上的石阶,如“嶝石”。

1. 骺:读音为hóu,意思是骨骺,长形骨的两端。

2. 骼:读音为gé,意思是骨的统称,如“骨骼”。

3. 骸:读音为hái,意思是骨头,如“骸骨”;也可指身体,如“病骸”。

4. 镊:读音为niè,意思是镊子,拔除毛刺或夹取细小东西的用具,多用金属制成,也可作动词,意为用镊子拔除或夹取东西。

5. 镆:读音为m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极强的超重元素,元素符号为Mc。

6. 镈:读音为bó,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像大钟,也指古代锄一类的农具。

7. 镉:读音为gé,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Cd,可用于制造合金等,镉及其化合物有毒。

8. 镋:读音为tǎng,是古代兵器,跟叉相似。

9. 镌:读音为juān,意思是雕刻,如“镌刻”。

10. 镍:读音为niè,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Ni,可用来制造货币等,镀在其他金属上可以防止生锈 。

1. 镐:读音为gǎo,意思是刨土的工具,如“镐头”;读音为hào,指镐京,西周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西南。

2. 镑:读音为bàng,是英国、埃及等国的本位货币或货币单位,如“英镑”。

3. 镒:读音为yì,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4. 镓:读音为jiā,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Ga,银白色,质地柔软,可制合金和用作制光学玻璃、真空管、半导体等的原料,也用来制高温温度计。

5. 镔:读音为bīn,指镔铁,即精炼的铁 。

6. 稷:读音为jì,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也可泛指谷类庄稼,还可指代五谷之神、祭祀谷神的祭坛或处所,常与“社”连用,象征政权、国家 。

7. 稼:读音为jià,意思是种植谷物,亦泛指农业劳动,如“稼穑”;也指谷物,如“庄稼” 。

8. 箴:读音为zhēn,意思是告诫、规劝;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要内容,如“箴言”。

9. 篑:读音为kuì,意思是盛土的竹器,如“覆篑”。

10. 篁:读音为huáng,意思是竹林,泛指竹子,如“幽篁” 。

1. 篌:读音为hóu,详见“箜篌”,是古代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5根,最多25根,分卧式、竖式两种。

2. 篓:读音为lǒu,意思是用竹篾、荆条、铁丝等编成的盛物器具,如“竹篓”“鱼篓”。

3. 篆:读音为zhuàn,意思是篆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包括大篆、小篆;也可指写篆书或印章、名字,如“篆刻”“篆字”。

4. 牖:读音为yǒu,意思是窗户,如“扃牖”“启牖”。

5. 儇:读音为xuān,本义是轻薄、小聪明,也指聪明而狡猾;还可表示敏捷、便捷,如“儇才”“儇利”。

6. 儋:读音为dān,用于地名“儋州”,在海南省;也读dàn,同“甔”,是一种小口大腹的陶器,也是“擔”的古字,如“儋石”。

7. 徵:读音为zhǐ,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现代简谱的“5”;也读zhēng,意思有预兆、证明、表现、质问、征收等,如“徵兆”“徵验”。

8. 磐:读音为pán,意思是厚而大的石头,如“磐石”“磐玉”。

9. 虢:读音为guó,是古地名,也是现代郭姓的始祖。

10. 鹞:读音为yào,指鸟,种类较多,我国常见的有白尾鹞,属国家保护动物;也指鹞子,雀鹰的俗称,如“鹞鹰”“雀鹞”。

1. 鹟:读音为wēng,指一类小型鸣禽,多以飞行昆虫为食,如“鹟莺”“北灰鹟”。

2. 膘:读音为biāo,指牲畜的肥肉,如“膘肥体壮”。

3. 膛:读音为táng,本义为胸腔;亦指器物中空的部分,如“炉膛”“枪膛”。

4. 鲠:读音为gěng,本义为鱼骨、鱼刺;引申为阻塞、卡住,亦形容正直,如“骨鲠在喉”“鲠直”。另有少见读音biān,同“鯾(鳊)”。

5. 鲡:读音为lí,常见于“鳗鲡”,即鳗鱼;亦有少见读音lǐ,同“鱧(乌鳢)”。

6. 鲢:读音为lián,指淡水鱼“鲢鱼”,体侧扁、银白色,以浮游生物为食,为常见食用鱼。

7. 鲣:读音为jiān,指海洋经济鱼类“鲣鱼”,体呈纺锤形,是制作柴鱼、日式高汤的重要原料 。

8. 鲥:读音为shí,指洄游性名贵鱼类“鲥鱼”,曾为长江流域著名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与生态变化而濒危。

9. 鲦:读音为tiáo,指小型淡水鱼“鲦鱼”,体细而扁,银白色,群游于水表层,亦作“䱗”。

10. 鲧:读音为gǔn,古书上指一种大鱼;亦为传说中禹的父亲,因治水不成被殛于羽山 。

1. 鲩:读音为huàn,指草鱼(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如“黑鲩”。

2. 鲪:读音为jūn,指鲪鱼,近海岩礁鱼类,体侧扁、灰褐色、有黑斑。

3. 鲬:读音为yǒng,指鲬鱼(俗称“牛尾鱼/鞭子鱼”),身体扁平、黄褐色,头宽扁,多栖息于浅海底层 。

4. 橥:读音为zhū,本义为拴牲口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标示。

5. 獗:读音为jué,仅见于“猖獗”,形容凶猛放肆、狂妄放纵 。

6. 獠:读音为liáo,多指粗野、凶恶,如“獠牙”“獠面”;亦作古族名,如“獠人”。

7. 觯:读音为zhì,古代酒器,敞口圆腹、有圈足,多带盖,盛行于商晚至西周早期;常见典故“杜蒉扬觯”。

8. 鹠:读音为liú,见于“鸺鹠”,一种小型猫头鹰,多在夜间活动,捕食鼠类、昆虫。

9. 馓:读音为sǎn,指“馓子”,一种油炸的细条面食,扭成花样。

10. 馔:读音为zhuàn,意为陈设或准备食物,引申为精美的酒食,如“佳肴美馔” 。

1. 麾:读音为huī,意思是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引申为指挥、挥动,如“麾下”“麾军前进”。

2. 廛:读音为chán,指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亦指市场上供商人储存、销售货物的房屋,如“市廛”。

3. 鹡:读音为jí,见于“鹡鸰”,一种常在水边活动的小鸟,如“白鹡鸰”。

4. 瘛:读音为chì,见于“瘛疭”,中医指痉挛、抽风 。

5. 瘼:读音为mò,义为病、疾苦,如“民瘼”。

6. 瘪:多音字,①biě,指物体表面下陷、不饱满,如“干瘪”;②biē,仅用于“瘪三”(方言,旧时对无业游民的蔑称)。

7. 瘢:读音为bān,指疮疖或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如“疤痕”。

8. 瘤:读音为liú,指生物体组织细胞不正常增生形成的肿物,如“肿瘤”。

9. 瘠:读音为jí,①指人瘦弱;②指土地不肥沃,如“贫瘠”。

10. 齑:读音为jī,本义为切碎的腌菜、酱菜;引申为细、碎,如“齑粉”。

1. 凛:读音为lǐn,意思是寒冷、严肃可敬畏,如“凛冽”“威风凛凛”。

2. 羯:读音为jié,常用义:①羯羊(阉割的公羊);②古族名,曾建后赵(十六国之一),如“羯族” 。

3. 羰:读音为tāng,用于“羰基”(C=O),由碳、氧组成的有机官能团 。

4. 糇:读音为hóu,指干粮,如“糇粮”。

5. 遴:读音为lín,意为谨慎选择,如“遴选”“遴聘”。

6. 糌:读音为zān,见于“糌粑”,藏族主食,以青稞面与酥油茶等拌和而成。

7. 糈:读音为xǔ,多指祭神用的精米,也泛指粮食,如“粢糈”。

8. 糅:读音为róu,意为混杂、混合,如“杂糅” 。

9. 翦:读音为jiǎn,常用义:①同“剪”,裁剪、修剪;②铲除、消灭,如“翦草除根”;③亦作姓氏。

10. 鹣:读音为jiān,见于“鹣鹣”,传说中的比翼鸟,常喻夫妻恩爱,如“鹣鲽情深”。

1. 熜:读音为cōng、zǒng;常用义为微火、热气,亦作“囱”(烟囱)之古字 。

2. 熵:读音为shāng;物理学/信息论术语,常指系统的无序度或不确定性,如“熵增”。

3. 熠:读音为yì;义为光耀、鲜明,如“熠熠生辉”。

4. 澍:读音为shù、zhù;读shù指及时雨、降雨、滋润;读zhù通“注”,义为灌注 。

5. 澌:读音为sī;义为尽、竭,亦指流水,或通“嘶”(声音沙哑) 。

6. 潵:读音为sǎ、sàn;读sǎ用于地名“潵河”(河北);读sàn义为散落、散布(通“撒”) 。

7. 潸:读音为shān;义为流泪的样子,如“潸然泪下”。

8. 潲:读音为shào;义为雨点斜洒、洒水,亦指用泔水等煮成的猪食,如“潲水”。

9. 鋈:读音为wù;义为白铜,亦指镀(金属)。

10. 潟:读音为xì;义为盐碱地,亦用于“潟湖”(海边被沙嘴等分隔的浅海水域) 。

1. 澳:读音为ào(也读yù,少见)。常用义:可泊船的海湾;多指澳门或澳大利亚/澳洲。地名专用读ào。

2. 澈:读音为chè。意为水清、清澈,引申为通透、彻底,如“清澈”“澄澈”“澈底” 。

3. 澜:读音为lán(也读làn,多见于古/书面)。本义为波浪,常用“波澜”“狂澜”;读làn时多见于“澜漫”等词。

4. 潽:读音为pū。意为液体沸腾溢出,如“牛奶潽出来了”。

5. 潺:读音为chán。常用叠词“潺潺”形容水缓流或水声;亦作“潺湲” 。

6. 潏:读音为yù。义为水涌出;地名“潏河”在古籍常读jué(地名异读)。

7. 憬:读音为jǐng。意为醒悟、觉悟,常用“憧憬”表示向往。

8. 憔:读音为qiáo。仅用于“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9. 寮:读音为liáo。本义为小屋、小窗;亦作“僚”的通假,多见于“茶寮”“僧寮”“官寮”。

10. 窳:读音为yǔ。意为粗劣、懒惰、败坏,如“窳劣”。

1. 谳:读音为yàn,意思是审判定罪,常用于古代司法语境,如“鞫谳定罪”。

2. 褥:读音为rù,意思是睡觉时铺垫的厚垫子,如“被褥”。

3. 褴:读音为lán,多见于“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4. 褫:读音为chǐ,意思是剥夺、革除,如“褫夺”。

5. 禤:读音为xuān,用作姓氏。

6. 鹤:读音为hè,指一种颈、腿细长的涉禽,常喻长寿与高雅,如“仙鹤”。

7. 谵:读音为zhān,指病中神志不清、说胡话,如“谵妄”。

8. 憨:读音为hān,意思是朴实、天真,也可指傻、痴呆,如“憨厚”。

9. 熨:读音为yùn或yù;读yùn时指用熨斗烫平衣物;读yù时多见于“熨帖”,形容妥帖、舒适。

10. 劈:读音为pī或pǐ;读pī时多指用刀斧等纵面砍开,如“劈柴”;读pǐ时多指分开、撕扯,如“劈腿”。

1. 履:读音为lǚ,本义为踩踏,引申为鞋子、经历、实践等,如“履历、履行”。

2. 屦:读音为jù,古时对鞋的称呼,多指草鞋或麻鞋,如“冠屦”。

3. 勰:读音为xié,义为协同、合力,多用于人名,如“贾思勰”。

4. 戮:读音为lù,义为杀、杀戮;亦通“勠”,表合力、并力,如“杀戮、戮力同心”。

5. 蝥:读音为máo,见“斑蝥”,一种昆虫,有毒,可入药。

6. 缬:读音为xié,本义为有花纹的丝织品,亦指染出的花纹、彩结,如“缬文、缬草”。

7. 缭:读音为liáo,义为缠绕、围绕;亦指用针线斜着缝,如“缭绕、缭乱”。

8. 缮:读音为shàn,义为修补、整治;亦指抄写,如“修缮、缮写”。

9. 缯:读音为zēng(亦读zèng),读zēng时为丝织品的统称;读zèng时多用于方言,义为捆、绑、扎。

10. 骣:读音为chǎn,义为不加鞍辔骑马,如“骣马、骣骑”。

1. 畿:读音为jī,指国都附近的地区,如“京畿”“畿辅”。

2. 耩:读音为jiǎng,指用耩子播种或耕作,如“耩地”“耩子”。

3. 耨:读音为nòu,本义为除草农具,引申为除草,如“深耕易耨”。

4. 耪:读音为pǎng,用锄翻松土地或除草,如“耪地”“耪麦苗” 。

5. 璞:读音为pú,指未雕琢的玉石,也喻质朴,如“璞玉”“返璞归真” 。

6. 璟:读音为jǐng,指玉的光彩,多见于人名,如“瑜璟”。

7. 靛:读音为diàn,指深蓝色染料(如“靛蓝”),亦指深蓝色,如“靛青”。

8. 璠:读音为fán,指美玉,如“璠玛”“璠京”。

9. 璘:读音为lín,形容玉的光彩鲜明,亦作人名用字。

10. 聱:读音为áo,多指文字艰涩、拗口,如“聱牙”;少见读yóu,形容众声杂作。

1. 螯:读音为áo,意思是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用于取食和自卫,如“蟹螯” 。

2. 髻:读音为jì,指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如“发髻”“梳髻”。

3. 髭:读音为zī,指嘴唇上方的胡子,如“胡髭”“髭须”。

4. 髹:读音为xiū,意思是用漆涂饰器物,如“髹漆”“髹饰”。

5. 擀:读音为gǎn,用棍棒形工具来回滚动碾压,使面、泥等延展变平变薄,如“擀面”“擀面杖”。

6. 擂:多音字,①léi,敲、打,如“擂鼓”;②lèi,擂台,比武或竞技的台子,如“打擂”“擂主”。

7. 甏:读音为bèng,指瓮、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如“酒甏”“菜甏”。

8. 擐:读音为huàn,意为穿、套(多指穿铠甲),如“擐甲执兵”。

9. 擞:读音为sǒu,常用作“抖擞”,表示振作、奋发;也作动词,指用通条插到火炉里把炉灰摇掉或抖掉,如“擞火”。

10. 磬:读音为qìng,①古代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成,悬挂敲击,多为曲尺形;②佛教用的铜制钵形打击乐器,如“编磬”“引磬”。

1. 鄹:读音为zōu,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亦作“邹”,周代诸侯国名。

2. 颞:读音为niè,用于“颞颥”,指头部两侧靠近耳朵上前方的部位 。

3. 蕻:读音为hóng/hòng,读hóng时用于“雪里蕻”(芥菜变种);读hòng时指某些蔬菜的长茎,亦有“茂盛”义。

4. 鞘:读音为qiào/shāo,读qiào时指刀剑套或类似鞘的结构;读shāo时指鞭梢(鞭子末端的细皮条)。

5. 黇:读音为tiān,用于“黇鹿”,一种毛色带白斑、角上部扁平的鹿 。

6. 颟:读音为mān,用于“颟顸”,意为糊涂、不明事理或马虎、漫不经心。

7. 薤:读音为xiè,一种蔬菜,即“藠头”;亦见于“薤露”等词。

8. 蕾:读音为lěi,指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如“花蕾”。

9. 薨:读音为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亦作拟声词,形容众虫齐飞等声音。

10. 薛:读音为xuē,本义为一种蒿类植物,亦作周代诸侯国名,后常用作姓氏。

1. 檠:读音为qíng,意思是灯架,也指灯;又指矫正弓弩的器具,如“灯檠”“弓檠”。

2. 擎:读音为qíng,意思是向上托、举,如“擎天柱”“众擎易举”。

3. 薏:读音为yì,见于“薏苡”,即薏仁(一种可食用并入药的植物种子),亦有“薏苡明珠”的典故(比喻被诬蔑蒙冤)。

4. 蕹:读音为wèng,指“蕹菜”,即空心菜,一年生草本,嫩茎、叶可作蔬菜。

5. 薮:读音为sǒu,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引申为人或物聚集的地方,如“渊薮” 。

6. 翰:读音为hàn,本义为长而硬的羽毛(古人用以制笔),引申指毛笔、文章、书信,如“翰林”“文翰”。

7. 薜:读音为bì,常见于“薜荔”,一种常绿藤本植物,果实可制凉粉,叶、茎、果可入药;另有少见读音bó(器物破裂)、pì(通“僻”)。

8. 薅:读音为hāo,本义为拔除田中的杂草;引申为“揪”(方言),如“薅草”“薅羊毛”。

9. 樾:读音为yuè,指树荫,亦指成荫的大树,常用于人名寓意庇护、荫蔽。

10. 橛:读音为jué,指短木桩;引申指门中限隔的短木、树或庄稼的残根,亦作量词“一小段”,如“木橛”“橛子”。

1. 橇:读音为qiāo,意思是在泥地或冰雪上滑行的工具,如“雪橇”。

2. 檎:读音为qín,多见于“林檎”,落叶小乔木,果实类似苹果而小,也叫“花红”或“沙果”。

3. 橹:读音为lǔ,指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多安于船尾或船旁,如“樯橹”。

4. 橦:读音为tóng,古书上指木棉树;亦读chuáng,指帐柱、竿等;另有少见读音chōng、zhōng。

5. 樨:读音为xī,多见于“木樨”,即桂花;也指打碎炒熟的鸡蛋(多用于菜名),如“木樨肉”。

6. 橘:读音为jú,指柑橘类水果;“桔”为其俗写,仅在指水果时读jú,其余多读作jié(如“桔梗”)。

7. 橼:读音为yuán,多见于“枸橼/香橼”,常绿小乔木,果实可入药或作香料。

8. 墼:读音为jī,指未烧的土坯,也指用炭末等制成的块状燃料,如“炭墼”。

9. 橐:读音为tuó,本义为两端有口、可扎紧的口袋;亦作拟声词,形容硬物撞击声;另有少见读音luò、zhè 。

10. 翮:读音为hé,本义为鸟羽的茎,引申指鸟的翅膀;少见义通“鬲”(古炊具)。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