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起因看似简单:罗永浩在直播中对西贝等餐饮品牌提出质疑,认为很多所谓“现做”的菜品其实本质上是预制菜,消费者被“包装”误导。贾国龙随即在社交平台回应,坚称“西贝100%不是预制菜”,并表示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今年9月,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争议的中心,是西贝莜面村的创始人贾国龙和知名创业者罗永浩。
事件起因看似简单:罗永浩在直播中对西贝等餐饮品牌提出质疑,认为很多所谓“现做”的菜品其实本质上是预制菜,消费者被“包装”误导。贾国龙随即在社交平台回应,坚称“西贝100%不是预制菜”,并表示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但事件的发展远比一纸官司更复杂。贾国龙的强硬回应,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也让“到底什么是预制菜”成为舆论焦点。
几天后,贾国龙突然发布道歉声明,称“应对方式有错”,并表示“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但这份道歉并未平息风波,反而因为其后续言论中的一句“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的远不只是品牌危机,更是公众对当今连锁餐饮与真实“锅气”之间距离的深层焦虑。
贾国龙坚持西贝“不是预制菜”,是站在企业运营和食品供应链的角度说的。这种说法在业内并不罕见。很多餐饮企业将“中央厨房+现场加热”视为标准流程,认为只要不是冷冻装盘,都是“非预制”。
但问题在于,公众理解的“现做”,并不是这种模式。人们真正想要的,是那种带火气、带锅气的食物现场制作过程,像街边饭店的大铁锅、高温爆炒、食材现切现炒。而不是在厨房里用微波炉加热、撒点葱花就端上桌。
而贾国龙的道歉虽然语气变得缓和,但其中提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这句话很快引发反弹。很多网友质疑:既然说要以顾客为“初恋”,那罗永浩也是消费者,为什么却被贴了标签?
这场风波,也让西贝背后的品牌顾问“华与华”进入公众视野。据公开资料显示,西贝在过去10年支付给华与华的品牌顾问费用高达6000万元。
但这场危机中,西贝的应对策略并不被公众认可。不少评论指出:“如果这就是600万一年公关的结果,那不如不请。”
在这种背景下,贾国龙的形象出现了剧烈反转。原本其“敢说敢做”的企业家形象,在公众眼中变成了“听不得批评”的强硬老板。这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品牌公关不是喊口号,更不是贴标签,而是要真诚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
就在西贝和罗永浩的争吵引发全网关注的同时,一个看似无关的平台悄然走红。高德地图上线的“扫街榜”,成为不少消费者寻找“非预制菜”的新路径。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分享自己通过“高德扫街榜”找到的街边小店,有的店铺藏在胡同里,有的甚至没有招牌,但味道却让人念念不忘。
比如一位用户分享,自己去了榜单推荐的川菜小馆,是一个四川大叔亲手炒菜,锅气十足,麻婆豆腐和回锅肉都让人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还有人开车20公里,专门去吃一家农家菜馆,鸡是现场宰杀、蔬菜是现摘,“新鲜”在这里不是宣传语,而是可见的事实。
这些例子说明,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并不是品牌口号,而是实际体验。高德通过导航数据,记录用户真实行为,用“用脚投票”的方式,筛选出那些真正受欢迎的小店。
而西贝、某菜园、某排档等连锁品牌,大多已经或正在走向资本市场。它们的门店开在机场、商场,追求标准化、成本最优、效率最大。但这类模式很难再提供“街边饭店”的那种临场感与烟火气。
而街边小店虽然规模小、环境不一定整洁,却更贴近百姓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
消费者不是不理解预制菜的效率,而是厌倦了味觉上的雷同。品牌越大,越要谨慎地对待消费者的感受差异。
西贝和罗永浩的争论,或许在法律层面会有一个结局。但在舆论层面,公众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楚什么是预制菜,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好吃”。这场争议的真正转折点,不是贾国龙的道歉,也不是罗永浩的回击,而是消费者开始寻找新的选择——那些藏在巷子深处、有着真实锅气的小饭馆。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