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游客用一部手机完成 “高铁订票→酒店预约→景区扫码入园→AR 导览→本地美食推荐→文创线上下单” 的全流程体验,当民宿老板通过数据平台预判客流、提前采购本地食材,当景区根据实时消费数据调整文创产品供给 —— 这些 “数字与实体无缝衔接” 的场景,正是文旅产业
当游客用一部手机完成 “高铁订票→酒店预约→景区扫码入园→AR 导览→本地美食推荐→文创线上下单” 的全流程体验,当民宿老板通过数据平台预判客流、提前采购本地食材,当景区根据实时消费数据调整文创产品供给 —— 这些 “数字与实体无缝衔接” 的场景,正是文旅产业 “数实融合” 的生动实践。传统文旅 “吃住行游购娱” 各环节呈 “碎片化” 分布,游客需在多平台切换、商家间信息不通、产业链协同低效,而信息化通过 “数据互通、技术赋能、场景联动”,正打破环节壁垒,将分散的实体资源转化为 “全链条协同、全场景覆盖” 的产业生态,推动文旅从 “单点服务” 转向 “系统体验”。
一、传统文旅全产业链的 “割裂之痛”:数实融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深度渗透前,文旅 “吃住行游购娱” 全产业链长期面临三大核心痛点,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 “瓶颈”:
1. 环节割裂:“信息孤岛” 导致体验断层
游客的文旅消费是 “连续的场景链”,但传统模式下各环节数据互不互通:通过 OTA 平台订了酒店,却需单独下载景区 APP 预约门票;在景区体验了 AR 导览,想购买导览中提到的文创,却要到线下门店排队;甚至高铁晚点导致入住延迟,酒店因未收到交通数据而取消订单 —— 这种 “环节脱节” 让游客体验碎片化,2023 年文旅部调研显示,45% 的游客曾因 “多平台切换、信息不同步” 产生负面体验。
2. 实体低效:商家依赖 “经验运营”,资源浪费严重
线下文旅商家(餐厅、民宿、文创店)多凭经验决策:民宿老板按 “往年同期客流” 准备房间,常出现 “旺季满房、淡季空置”;餐厅根据 “主观判断” 采购食材,浪费率超 20%;文创店盲目跟风进货,滞销品占比达 30%—— 实体资源无法精准匹配需求,运营效率低下。
3. 协同缺失:产业链 “各赚各的”,缺乏价值联动
传统文旅产业链中,景区、酒店、餐饮、文创等主体 “各自为战”:景区推广门票时,不会同步推荐周边民宿;餐厅推出美食套餐,与景区门票无联动优惠;甚至出现 “景区限流导致游客减少,周边餐厅却不知情仍备足食材” 的矛盾 —— 产业链无法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整体价值被稀释。
二、信息化打通全产业链:“数实融合” 的五大实践路径
信息化并非简单 “给实体加个数字外壳”,而是通过 “数据串联、技术赋能、场景融合”,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 “吃住行游购娱” 各实体环节,实现 “环节互通、资源适配、体验连贯”。
1. “住” 为枢纽:数据联动交通与景区,破解 “到店无房” 与 “房间空置”
住宿是文旅消费的 “核心节点”,信息化通过 “住宿数据中台” 打通交通、景区数据,实现 “客流预判→房源调配→服务联动”:
客流预判与房源适配:民宿 / 酒店接入区域文旅数据平台,获取高铁 / 航班订票数据、景区预约数据 —— 例如,浙江 “诗画浙江” 平台可提前 3 天向民宿推送 “未来 3 天预计抵达本地的游客量”,民宿据此调整房间定价(旺季涨价、淡季折扣)、准备清洁人力,避免 “空置” 或 “满房拒客”。2024 年,接入该平台的民宿空置率下降 28%,入住率提升 35%。
交通 - 住宿联动服务:游客通过平台预订酒店后,交通数据(如高铁车次、抵达时间)自动同步至酒店 —— 若高铁晚点,系统自动通知酒店延长保留时间;酒店则根据游客抵达时间,提前准备入住资料(如电子房卡推送至手机),游客到店可直接刷脸入住。2024 年国庆期间,采用该模式的酒店,游客平均入住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投诉率下降 60%。
住宿 - 景区套餐联动:酒店与景区通过数据平台推出 “住宿 + 门票” 组合套餐,系统根据游客预订的酒店位置,推荐 “步行可达” 或 “有直通车” 的景区,如 “杭州西湖边民宿 + 西湖游船” 套餐、“黄山脚下民宿 + 黄山门票” 套餐 —— 这种联动让酒店的二次消费率提升 40%,景区门票销量增长 25%。
2. “行” 为脉络:数字赋能交通调度,串联 “点到点” 实体体验
交通是串联文旅各环节的 “脉络”,信息化通过 “智慧交通系统” 整合高铁、大巴、景区直通车、共享单车等实体交通资源,实现 “无缝接驳”:
多交通方式一体化预约:游客在文旅 APP 输入 “从北京到西安兵马俑”,系统自动推荐 “高铁(北京西→西安北)+ 地铁(西安北→华清池)+ 景区直通车(华清池→兵马俑)” 的组合方案,支持 “一键预订” 所有交通票务,无需切换 12306、地铁 APP 等平台。2024 年,西安文旅智慧平台的一体化交通预订量占比达 58%,游客交通规划时间从平均 1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
实时调度适配客流:景区直通车通过数据平台获取景区实时客流数据 —— 若某景区客流突增,系统自动增加直通车发车频次;若客流减少,则减少班次避免空驶。例如,九寨沟景区的直通车系统,2024 年通过实时调度,空载率从 35% 降至 12%,游客平均候车时间从 25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
交通 - 消费场景联动:交通数据与本地消费数据互通,如游客乘坐景区直通车时,车载屏幕根据 “当前行驶路线” 推荐沿途美食(如 “前方 5 分钟抵达 XX 古镇,推荐品尝古镇特色酸辣粉”),游客可扫码预约餐厅座位;共享单车 APP 根据 “用户骑行轨迹”,推荐附近的文创店(如 “您已骑行至故宫神武门附近,推荐购买故宫文创雪糕”)—— 这种联动让交通从 “单一运输” 变为 “消费引流入口”,带动沿途商家营收增长 30%。
3. “吃” 为特色:数字挖掘本地风味,让 “美食” 成为文旅记忆点
“吃” 是文旅体验的 “味觉符号”,信息化通过 “大数据推荐 + 线上线下联动”,让本地美食从 “隐性资源” 变为 “显性体验”:
个性化美食推荐:文旅 APP 根据游客画像(如 “四川人,能吃辣”“带 3 岁儿童,需清淡”)和游览路线,推荐适配的本地餐厅 —— 例如,带儿童的游客在苏州游览时,系统推荐 “提供儿童餐椅、有甜口菜品” 的苏帮菜餐厅;喜欢辣的游客在长沙,推荐 “本地人常去的湘菜馆”。2024 年,美团文旅板块的个性化美食推荐转化率达 42%,游客 “吃到满意美食” 的评价率提升 55%。
线上预约与线下体验融合:游客通过 APP 预约本地特色餐厅,可提前下单(如预约北京全聚德烤鸭,提前选好 “半只鸭 + 鸭翅” 套餐),到店后无需等待直接上菜;部分餐厅还推出 “线上预订享折扣”(如提前 1 天预约享 9 折),带动线上预约占比从 20% 提升至 60%,翻台率增长 25%。
美食 - 文旅 IP 联动:将本地美食与文化 IP 结合,通过数字技术放大特色 —— 例如,西安推出 “唐宫夜宴主题餐厅”,游客扫码可观看 “虚拟唐宫舞姬” 表演,同时点 “唐宫糕点”(如形似唐代侍女的点心);苏州推出 “园林主题下午茶”,茶具设计成苏州园林窗格样式,游客可通过 AR 扫描茶具,看到 “园林四季变化” 的动画 —— 这种 “数字体验 + 实体美食” 的融合,让美食成为文旅 “打卡亮点”,餐厅客流量增长 80%。
4. “游” 为核心:数字激活实体景区,让 “游览” 从 “观光” 变 “沉浸”
“游” 是文旅的核心环节,信息化通过 “数字孪生、AR/VR、智能导览” 等技术,赋能实体景区,提升游览深度:
数字孪生还原历史场景:景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1:1 虚拟景区”,游客在实体景区游览时,用手机 AR 扫描景点,可看到 “历史场景还原”—— 如在西安兵马俑坑扫描,能看到 “秦军列阵出征” 的虚拟动画;在故宫太和殿扫描,能看到 “清代皇帝举行大典” 的虚拟场景。2024 年,采用该技术的景区,游客平均游览时长从 2.5 小时延长至 4 小时,文化认同感评价率提升 65%。
智能导览串联游览与消费:AR 导览设备不仅讲解景点历史,还能推荐周边文创店、餐厅 —— 如在敦煌莫高窟,导览讲解 “飞天壁画” 后,推荐 “购买飞天主题丝巾”;在黄山,导览介绍 “迎客松” 后,推荐 “品尝黄山毛峰茶”,游客可直接在导览设备上下单,文创 / 餐饮商家通过数据平台接收订单,准备商品。这种联动让景区二次消费率提升 50%,文创销售额增长 70%。
实时客流调控保障体验:景区通过 AI 摄像头实时监测客流密度,数据同步至文旅平台 —— 若某区域客流超承载量,系统向游客手机推送 “分流提示”(如 “当前兵马俑 1 号坑拥堵,推荐先游览 3 号坑”),同时调整景区内的观光车、讲解员配置,引导游客有序游览。2024 年五一期间,九寨沟通过实时调控,客流拥堵投诉率下降 90%,游客满意度达 96%。
5. “购”“娱” 为延伸:数字打通 “体验 - 消费” 闭环,放大产业价值
“购”(文创、特产)与 “娱”(演出、活动)是文旅价值的延伸,信息化通过 “数字种草 + 线下体验 + 线上复购”,让 “单次消费” 变为 “长期复购”:
“娱” 为 “购” 引流:线下演出通过数字技术 “种草” 文创 —— 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演出期间,观众扫码可 “收藏虚拟唐宫舞姬数字藏品”,凭藏品可线下兑换唐宫主题文创;景区夜间灯光秀结束后,推送 “灯光秀同款灯笼” 的购买链接,游客可选择 “现场自提” 或 “快递到家”。2024 年,《唐宫夜宴》相关文创销售额突破 3 亿元,复购率达 25%。
“购” 的全链条数字化:本地特产通过 “区块链溯源 + 直播带货” 实现 “从产地到游客” 的直连 —— 如云南普洱茶,游客扫码可查看 “茶叶种植地块(经纬度)、采摘时间、制作匠人” 的区块链溯源信息;景区直播 “普洱茶制作过程”,游客可在直播间下单,产地商家直接发货,避免中间环节加价。这种模式让云南普洱茶的文旅渠道销量增长 80%,游客 “买到正宗特产” 的评价率达 92%。
“购后” 数字服务提升复购:游客购买文创 / 特产后,系统通过数据平台记录 “消费偏好”(如 “喜欢敦煌飞天主题”“常买茶叶”),后续推送 “新品信息”(如 “敦煌推出新飞天壁画书签”“云南新茶上市”),支持 “线上复购”,部分商家还提供 “定制服务”(如在茶叶包装上印游客名字)—— 这种 “购后服务” 让复购率提升 35%,客户留存时间延长 2 倍。
三、数实融合的核心支撑:三大技术体系筑牢 “全产业链打通” 基础
文旅产业 “数实融合” 并非 “环节简单拼接”,而是依赖 “数据中台、物联网、AI” 三大技术体系,构建 “数据互通、实时响应、智能协同” 的底层支撑:
1. 文旅数据中台:全产业链的数据 “连接器”
数据中台整合 “吃住行游购娱” 各环节的实体数据(如酒店房源、交通票务、景区客流、消费记录),实现 “一次采集、多方共享”:
打破数据壁垒:景区、酒店、交通、餐饮等主体将数据接入中台,避免 “各建系统、数据孤岛”,如浙江 “诗画浙江” 中台已接入全省 1.2 万家文旅企业数据,实现 “数据实时互通”;
数据治理与分析:中台对多源数据进行清洗、标注,通过算法分析 “游客行为偏好”“产业链协同效率”,为决策提供支撑,如通过分析 “游客交通 - 住宿 - 消费” 数据,发现 “住西湖边的游客更爱买丝绸”,据此推荐 “民宿 + 丝绸店” 联动套餐。
2. 物联网:实体资源的 “数字神经”
物联网设备(传感器、智能闸机、AI 摄像头、智能 POS 机)将 “吃住行游购娱” 的实体资源 “数字化”,让资源状态可实时感知:
景区设施:通过传感器监测缆车运行状态、文物展柜温湿度;
餐饮商家:通过智能 POS 机记录消费数据,通过食材传感器监测新鲜度;
住宿设施:通过智能门锁记录入住 / 退房时间,通过能耗传感器监测水电使用 —— 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台,为运营调度提供依据。
3. AI:全产业链的 “智能大脑”
AI 算法为 “数实融合” 提供 “决策支持” 与 “个性化服务”:
预测决策:AI 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客流、消费需求,如预测 “周末某景区客流将达 3 万人次”,提前调度运力;
个性化推荐:AI 根据用户画像推荐 “适配的住宿、餐饮、景区”,如为 “老年游客” 推荐 “低强度路线 + 无障碍酒店”;
智能调度:AI 实时调整交通、住宿、服务资源,如根据客流变化调整景区直通车班次。
四、数实融合的挑战与未来:让 “数字” 真正服务 “实体”
尽管文旅数实融合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三大挑战:
1. 中小商家数字化能力不足
大量中小民宿、餐厅、文创店因 “资金有限(数字化投入年均不足 5 万元)、缺乏专业人才”,难以接入数据中台、部署物联网设备 ——2024 年调研显示,仅 30% 的中小文旅商家实现 “基础数字化”,远低于大型企业的 85%。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
全产业链数据(游客身份信息、消费记录、商家运营数据)集中存储,易引发泄露风险 ——2023 年某文旅平台因 “数据漏洞” 导致 5 万条游客信息泄露,被监管部门处罚,影响用户信任。
3. 数字与实体 “两张皮”
部分景区、商家盲目追求 “数字炫技”,如仅做简单的 VR 看展、线上售票,未与线下体验、服务联动,导致 “数字功能闲置”,如某古镇的 “元宇宙项目” 上线后,因与线下商铺无联动,3 个月内用户流失率超 80%。
未来,文旅数实融合需向 “普惠化、安全化、深度化” 发展:
普惠化:政府推出 “中小文旅商家数字化补贴”(如补贴 50% 的中台接入费用),平台提供 “轻量化数字化工具”(如简易版预约小程序、低成本传感器),降低中小商家门槛;
安全化:采用 “区块链存证” 保护数据(如游客隐私数据脱敏存储、商家运营数据上链),建立 “文旅数据安全标准”,避免信息泄露;
深度化:推动 “数字技术与实体业态创新融合”,如 “文旅 + 农业”(数字认领农田,线下体验耕种)、“文旅 + 科技”(AI 生成个性化游览故事,线下按故事游览),让数字真正赋能实体创新。
结语
文旅产业 “数实融合” 的核心,不是用数字取代实体,而是让数字成为 “打通全产业链的纽带”—— 它让 “吃住行游购娱” 从 “割裂的单点” 变为 “连贯的体验链”,让游客从 “繁琐规划” 变为 “轻松享受”,让商家从 “经验运营” 变为 “精准服务”。当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每一个实体环节,当全产业链的数据实现真正互通,文旅产业将不再是 “各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 “价值协同、体验共生” 的新生态,这正是数实融合赋予文旅产业的终极价值。
来源:猴子软件智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