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六月,厦门的阳光依旧灿烂,欢迎的横幅还挂在机场大厅,但走出来的马英九,面对的已不是往日人山人海的长队迎接,只有寥寥几位工作人员和简单的礼节性寒暄。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今年六月,厦门的阳光依旧灿烂,欢迎的横幅还挂在机场大厅,但走出来的马英九,面对的已不是往日人山人海的长队迎接,只有寥寥几位工作人员和简单的礼节性寒暄。
曾几何时,他在我们这的亮相是焦点,高层见面、媒体追拍,如今却成了普通嘉宾般的存在。
风景没变,人情却淡了几分。
这一次,他或许才意识到,不是我们非要等着他,而是自己一直以为分量还在。
是时代变快了,还是他走得太慢?
行程从热闹到寡淡的曲线
马英九的四次大陆行,很像一条逐渐收窄的曲线。
2023年3月的第一次,那是实打实的高光时刻。
南京中山陵的台阶上,他神情庄重,和我们高层同框的镜头刷满屏,湖南老家祭祖时,当地百姓夹道鼓掌,央视新闻滚动播报,那是他久违的舞台感。
2024年又来了两次,一次在春季,去了广州、陕西、北京,一路从孙中山故居到兵马俑再到紫禁城,高规格、全程陪同。
年底的哈尔滨与成都,也有高层接见,冰雪节、熊猫馆的画面被台媒循环播放,看得出来,大我们这边依然给足面子。
到了2025年的六月,这条曲线突然掉了几个格。
行程表面看得过去:厦门海峡论坛,敦煌莫高窟,天水公祭伏羲。
可细节耐人寻味,接机的人不多,论坛发言结束后,没有深度的政治互动,报道几乎都是“出席某某活动”的一行标题,没有前几年那种全网热度。
政策节奏的真正变化
接待规格的起伏,从来不是偶然。
对台工作多年,政策节奏讲究“怎么投石问路、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铺摊子”。
过去,马英九是国民党身份、卸任领导人、两岸交往的温和派,他来的时候正好可以释放善意,也能给台湾社会一个“交流可行”的案例。
现在,我们对台策略已经换挡。
高规格会见、强调政治象征,不再是唯一入口,把重心推向更直接的社会触达,拉年轻人来打棒球、让主播去我们乡村直播带货、让台湾的小企业主来我们城市开分店。
信息、产品、人流的混合,比几次政治性访问更直接、更可量化。
所以在2025年六月的这次访问中,政治符号的成分降了,文化和民间交流占了大头。
换句话说,这不是针对马英九个人的冷遇,而是整个策略的调整,他恰好站在了这个“角色退场”的节点上。
个人路线的局限
说到他自己,人还是原来的温文尔雅,讲话逻辑还是那套“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反对台独”,用词谨慎到没有棱角,这在十年前也许是双边的最大公约数。
可时间往前走,我们的体量、信心、决心都在变化,老套路就显得不够用了。
更重要的是,他从来没往更深处走。
2008年刚上任时,我们开放直航直邮,签ECFA,台湾农产销路大开,他收下这些红利,却从未给出推进统一的实质方案。
2014年的服贸争议,正是将两岸经贸推到更深层的机会,他没有顶住,眼看着岛内民意被反对派绑架。
到卸任前改历史课纲,本想强调中华文化,结果执行中有迎合分离派的成分,被对手抓住不放。
这些局限,塑造了一个只能在“交流”层面徘徊的马英九。
他把这种风格带到卸任后的大陆行,连访四次,不约而同地避开了最硬核的政治话题。
岛内的政治地形早就不同
回头看台湾内部,国民党在2016年丢掉执政权后的每一次大选都输得不轻。
青年票几乎全面流向民进党或第三方,蓝营的岛外形象日益保守、老化。
马英九虽有基金会和卸任领导人的身份,但在党内已是旁观者,核心人事和路线都不在他手里。
这种背景下,他的大陆行在岛内媒体声音也被稀释,更多变成民进党用来批评“向我们示好”的靶子。
这样一来,他在两边都难占主导:对台当局而言,他是被攻击的旧政,对我们而言,他仅仅是一个民间交流使者,失去了政策杠杆。
我们的国力与话语权
和十年前相比,我们手里的牌多了太多。
经济体量坐稳世界第二,军舰和战机跨越所谓“第一岛链”,在第二岛链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国际场合的发言权稳中有升。
这意味着,在对台博弈中,我们不必再依靠某个政治人物来传声。
统一不是聊出来的,而是在地缘、安全、经济的合力中渐次推进的。
这时再看马英九第四次访陆,就会发现角色定位的调整显得顺理成章。
对我们来说,给他基础礼遇,是出于尊重,不给他高光,是真正的战略自信,政策是面对2300万台湾同胞,而不是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
情感与现实的落差
他本人或许有情感上的落差。
毕竟前三次都被放在重要位置,座谈、共进晚餐、现场互动样样有。
这一次,更多是在舞台上讲一段话,流程结束就各走各的,和地方干部参观文化遗址。
镜头不再追随,热搜没有出现,两岸舆论热度也在别的话题上。
这种落差,折射的是一个卸任领导人在新的局势里遇到的现实:他来对岸,不是为了拍政治广告,也不再被当成两岸交流的唯一窗口,而是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环。
大牌的保质期
政治人物的影响力就像商品,有鲜活期。
他八年的领导人任期,是这张政治身份证的黄金期,卸任头几年,凭借惯性还能走一走国际与两岸舞台,但等到政策、舆论、世代结构都发生变化,这张牌自然就不再那么稀缺。
我们对台的工作,从来是立足长远的。
给过机会,但不会永远押宝。
对于那些只停在中间路线上、不愿迈出关键一步的人,我们会礼貌接待,但不会在关键布局上依赖。
统一的路线图里,没有“个人依赖”
更直白的说,两岸统一是十四亿人的国家意志和历史趋势,靠综合国力、时间累积和战略耐心,一步步削弱“台独”的操作空间。
马英九的作用,只能在交流的枝节上锦上添花,无法左右主干方向。
统一的路线图里,每一块拼图都重要,政治人物来往是其中之一,但从不被高估。
而他这次在我们这感受到的降温,就是自我分量与真实战略地位之间的差距。
收尾:镜子与警示
这一趟低调的访问,有点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我们策略的重心在改变,也照出了个人影响力的新位置。
在新时代的两岸交流体系中,象征性的高规格访问,不再是驱动格局的引擎,那些实打实的青年往来、经贸互动甚至短视频里的生活细节,才是润物无声的力量。
马英九或许在离开天水时才彻底想清楚,不是我们需要他完善某种叙事,而是他自己需要这个舞台证明存在感。
只可惜,这个舞台早就换了剧本。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马英九: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光复
海峡导报——马英九批蔡英文“两国论”:我们是一个中国的两个地区!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