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花都区赤坭镇是岭南派盆景发源地。镇上的13条村子中,盆景种植面积超5万亩,从业人员超2万人。其中,瑞岭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岭南盆景之乡”,村中超过8成户籍人口都在种植盆景,盆景苗木种植历史长达150年。瑞岭盆景,曾在1986年作为国礼赠送英女王;在2023年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踏青好时节。在广州花都赤坭镇,有这么一处颇有韵味的“世外桃源”——瑞岭村。
广州花都区赤坭镇是岭南派盆景发源地。镇上的13条村子中,盆景种植面积超5万亩,从业人员超2万人。其中,瑞岭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岭南盆景之乡”,村中超过8成户籍人口都在种植盆景,盆景苗木种植历史长达150年。瑞岭盆景,曾在1986年作为国礼赠送英女王;在2023年中法元首非正式会晤的广州松园宾馆亮相展出。
而一群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博士,带着他们的“AI(人工智能)盆景大师”,在这个村掀起了一场“人工智能风暴”。植物变身数据,文字长出虬枝,剪刀成为算法……古老的盆景有了赛博灵魂。
百年盆景遇上人工智能
伍浩,95后,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的一名博士。习惯“漫游”在人工智能宇宙的他,一直以为机器学习、大模型、调试参数会是他的全部世界。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带着他的AI回到家乡花都。
谈及瑞岭村盆景种植的发展,“85后”的瑞岭村村委副书记刘桂秋说,瑞岭村最早以种植盆景树头为生,附加值不高,后来才开始整体打造盆景产业。“不过,村民大多还是跟风种植。上世纪90年代,九里香炒得特别火,一棵树桩盆景卖了42万的消息登了报,很多村民跟着种。不料热潮很快过了,只能很便宜把这些树种处理掉。”
就算是在高端市场,瑞岭村也面临着“有价无市”的挑战。村中一家园艺公司负责人林先生说,在他的盆景园中,一棵看似平平无奇的盆景,价格可达数十万元,更有上百万元的盆景。不过,林先生坦言,上一次卖出上百万元的盆景,还是在4、5年前。
这几年,村里开始办起直播电商、盆景艺术节等,给盆景村带来新气象。刘桂秋笑言,她也很开心小微盆景受到当下年轻人的喜爱。“很多年轻人都会在桌边摆上一盆‘放青松’或‘不蕉绿’。”
怎么才能搭上技术的东风,让传统产业有所突破?3年前,伍浩的导师来村里调研,看到了用人工智能“爆改”百年盆景的机会。
伍浩说,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他们开发起一款名为“微景智成”的软件,希望把它打造成“AI盆景大师”。“这是一款基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AI盆景生成与设计系统,既能‘未卜先知’,输入文字随即出盆景3D效果图;也能出口成章,为盆景销售生成文案。”
刘桂秋随即与伍浩博士牵头的团队对接,把他们请到村里调研,采集数据。大约半年后,团队构建起一个万级数据的植物多模态数据库和一个十万级数据的盆景多模态的数据库,同时还引入了三维盆景数据,打造只要输入文字就能设计盆景的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中看不中用”?
没想到,看似强大的人工智能,首秀却“翻车了”。
2023年底,项目要进行中期预演,伍浩团队信心满满地带着“微景智成”系统来到瑞岭村进行演示。还没演示完,就被泼了盆冷水。
“华而不实,九唔搭八(粤语:毫不相干)!”“你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岭南盆景!叠枝、飘枝……都是艺术品,人工智能懂吗?”现场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
回忆起这段经历,刘桂秋苦笑说:“在我的印象里,人工智能应该能一键生成艺术大师级别的岭南派盆景,没想到第一次看时,跟预期差得有点远。”
这让伍浩陷入了沉思。乍听之下,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发展,很有前景。客观来看,2024年,赤坭镇盆景销售超4400万盆,盆景特色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市场是足够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难道要放弃人工智能,走回传统老路吗?这显然也走不通。
于是,伍浩找到刘桂秋商量。她告诉伍浩,岭南盆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树胚的形状慢慢培育出来的。所以让人工智能一键出设计,立刻修剪出一个成熟的好作品,并不现实。
她解释,古、灵、精、怪,是岭南盆景的特点。不过,岭南盆景也有劣势。“初期修剪时,盆景要截去1/3枝干,所以很多外行看不懂,觉得这盆景怎么光秃秃的。”对老一辈人来说,觉得“不买就不买,自然有懂行的人喜欢”。但当我们面对一个更大的市场,一定要转变思维,只有经过消费者检验,才能算真正的成功。“所以,人工智能是不是能帮我们补足岭南盆景的劣势,像是生成图像,让消费者知道盆景未来长成什么样子。”
就这样,伍浩不断反思,听取村委、盆景大师、村民和盆景企业的使用感受,不断复盘,升级系统。伍浩坦言,以前,大家总觉得人工智能一出现,就能取代人的劳动,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但现阶段,我们还是要认清现实。人工智能要做的,不是取代盆景大师,而是提升生产效率,让盆景既有艺术范,更要变得年轻化、大众化。”
人工智能“爆改”盆景村
就这样,伍浩团队转变思路,人工智能达不到艺术盆景的要求?那就瞄准出货量大、大众化的创意盆景。村民的盆景作坊会种盆景不会营销盆景?人工智能帮忙生成优美宣传文案。
如今,这套升级版的系统已经在瑞岭村村民中推广试用。系统突破了传统盆景设计的局限,解决了传统设计耗时长、难以个性化的问题,让瑞岭村的盆景技艺逐渐从“人工”迈向“智能”,带动群众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转变成家家户户皆有盆景园。
刘桂秋说,希望村里有更多人能用上人工智能。“岭南盆景是我们的底蕴,但我们还可以开拓更多元的盆景,找到‘短平快’市场。有的盆景可能老一辈觉得‘花里胡哨’,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还是很喜欢的。”
伍浩也对未来充满信心。“接下来,我们希望跟瑞岭村深化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模型、生成式模型以及3D模型在更多实践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印证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广阔前景。”
如今,瑞岭村作为全省首批典型村的范例,正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产业兴、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当年轻的力量,与拥有百年历史的盆景艺术相遇,人工智能,为村民的老手艺打开了新大门。跨界融合,打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不竭的动力。
来源:广东共青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