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姐姐包了学校的食堂,弟弟承包工程,自己呢?直接在学校做了校长。这三个人,真把几百号师生的地方当成了自家大院,熟门熟路、各司其职。外人一看,简直像是在拍某种家庭企业现实剧,只是主角们都披着“教育工作者”的外衣。
姐姐包了学校的食堂,弟弟承包工程,自己呢?直接在学校做了校长。这三个人,真把几百号师生的地方当成了自家大院,熟门熟路、各司其职。外人一看,简直像是在拍某种家庭企业现实剧,只是主角们都披着“教育工作者”的外衣。
咱们说的这个学校,不是什么小巷里名不见经传的“猫猫小学”。这是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百年老校,贵阳数一数二的品牌。要不说历史包袱重呢,一砖一瓦都显得有文化气——谁能想到,这样一块“金字招牌”被钟家三姐弟各占一角,多少年如一日地盘踞着。
故事主角钟海燕,名字在贵阳教育圈一提,简直是个“活标签”。年轻时是体操教练,年纪轻轻就给人当辅导员。她似乎天生胆子大,也有点拎得清。1996年那会儿,才33岁,就坐上了小学校长的宝座,成了全市上头条的“最年轻女校长”。周围多少人艳羡:人家这才叫人生开挂!
说起来,钟海燕这一辈子,光鲜时刻不少。省府路小学、之后的实验小学——职位一换再换,直到2010年,定定地坐进了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的椅子。门外头家长看着,“这女校长说话干脆,办事利落,是个厉害人”。更何况,她特级教师还正高,专家津贴一大摞,什么“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名校长”——这些荣誉奖状都快把办公室墙挂满。
可有时候人在高处,看的风景越多,心眼里也开始打起小算盘了。钟校长这些年名利双收,可惜最后被爆出来的却是一桩桩难看的腐败事。你会忍不住纳闷,这样的女人,怎么混成了“贪官”?
仔细一想,其实并没那么不可思议。人家算盘打得明,手脚麻利。学生入学、转学、分班,哪一件不是“有人托关系”?项目批款、工程承包,也能绕过她那张桌子?要说“家里人齐心”,真不是啥稀罕事。只是,大家都知道点规矩,哪像她这样一把抓,把学校变成了自家公司,钱收得直上百万。
时光拉回27年前,钟海燕在云岩区少年宫折腾体操时,谁能料到后面这么一出大戏?她步步高升,换了三个学校当一把手,几乎每一所小学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你说她没后台?当今这阵势,连街头小商贩都知道:想在一个岗位上稳稳坐13年,没点关系网——怕是不成。
说起来,最离谱的事不是她敢贪,而是她竟然把“小学校长”当成了一条通往“权钱交易”的黄金大道。要不是东窗事发,她这些年收的钱,估计不会止步于九百万。其实老百姓不关心你贪了多少,更关心你到底凭什么能贪这么久。
后来,轮到钟海燕在镜头前“忏悔”了。那些语录你一听就熟:“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家庭,对不起孩子……”简直像是每个落马官员都会背的“小学作文万能开头”。镜头扫过去,她满脸悔色——可有几分是真的?谁知道呢!磕磕巴巴的贵阳话,哭腔和咬字混作一团,好像她这辈子最委屈的事就是“被抓”而不是“犯罪”。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出来道歉不过是程序。她认不认识到错,跟判决关系都不大。你仔细看那些“忏悔访谈”,说来说去不过是“后悔”“贪婪”“错误选择”这些空话。真要让她把“钱是怎么分的”“关系是怎么搭的”“后台是谁”讲出来了,她未必敢。毕竟,世道谁都精。
说到底,一所小学能有多少油水?钟海燕能动的,不过是区区招生、工程、后勤这些事。但人啊,就是有办法。一只蚂蚁,只要找到缝隙,也能啃下一块墙皮。她能在这地儿撑十几年,荣誉名利双收——是全靠能力?还是背后“有人”?没人能答得清楚。
你要问,光环那么多,怎么最后还是栽了?其实光环这东西,本来就是明晃晃的靶子。站在台前的人,一出事总比蹲在幕后的人闹得更大。什么时候轮到她忏悔,什么时候她办公室的奖牌成了讽刺的背景板——全看运气,也看时势。
有时候你能听到这样的闲话:要不是她家里人实在太“高调”,或许还能再混几年。咱们老百姓也就爱议论——这小学校长,怎么就不像个小学校长了?书读得多,人未必就干净;墙上锦旗多,不一定真管用。
现在回头再看,钟海燕从教起步,凭本事也好,靠关系也罢,总还是一步步混到头牌的。那时候她心里想的是不是“教书育人”谁知道,但后来,数钱应该是越来越习惯吧。可惜,天道有轮回。有多少人终究输给了“还想再拿一点”的贪念。
话说回来,人都喜欢光鲜的故事。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受尊敬的人能扎根正道,站在讲台上就是表率。可现实哪有那么圆满?有时候,最不堪的真相,就藏在最亮的“荣誉”背后。
现在学校的门口,或许还有老家长路过,说上一句:当年咱家娃就是她签的名字。至于这事的结局,是谁最后砸了谁的饭碗,是不是还有什么更大的黑幕?——没人说得清。
故事写到这,钟校长的牌子还在不在墙上,倒也重要也不重要了。人走荣誉散,学校还是要上课,日子还得过。只不过,咱们以后再遇见“光环人物”,是不是心里多了点警惕——也未可知了。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