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869年),卒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享年89岁。当时正逢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军复过“蛮界”(泛指湘桂黔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地区。杨再思受命守杭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授江淮湖广都钤辖使。五代后梁高祖开四年庚午(910年),
杨氏文化典故多
十二、唐朝三百年,宰相十一人。
从辉煌的帝王家族一转变为平民百姓,杨姓很快适应了这一转化,他们在唐王朝时迅速喷发出自己的才智。
在唐朝,杨姓曾出过十一个宰相,名将,名臣不计其数,这是杨姓家族的骄傲。
十一名宰相中,最早的是杨恭仁,唐高祖李渊的宰相,一家三宰辅唐,杨恭仁是隋代观王杨雄的儿子。
杨师道,杨恭仁之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
杨执柔,杨恭仁之弟,武则天的宰相。
杨弘武,隋宰相杨素弟尚书令之子。为唐高宗李治时宰相。
杨再思,为唐武后和中宗时的两代宰相,为人“佞而智”。
杨国忠,为唐明皇后期宰相,杨贵妃之堂兄,有专权误国之名。
杨 绾,唐肃宗李享的宰相,清廉官史。
杨 炎,唐德宗杨适的宰相,创“两税法”。
杨嗣复,唐文宗、武宗时任宰相,勤于两朝政务。
杨 收,唐懿宗的宰相,精通经史音律。
杨 涉,杨收侄儿,唐哀帝的宰相,端重有礼法。
十三、杨再思三大军事思想
杨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869年),卒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享年89岁。当时正逢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军复过“蛮界”(泛指湘桂黔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地区。杨再思受命守杭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授江淮湖广都钤辖使。五代后梁高祖开四年庚午(910年),“叙州蛮”首领潘金盛据飞山,扰武岗,再思擒之就戮,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辰州(今湖南沅陵县境内)刺史。后梁末帝均王(失友贞)贞明四年戊寅(918年),以功授 左仆射尚书,食邑12000户。杨再思娶马氏,生十二子,其十子为少数民族十垌首领。其三大军事思想是:人民战争思想、游击战争思想、高筑蓠广积粮不称王的思想。
十四、宋朝杨家三代大将军
杨业,杨家将的始祖,号称杨无敌,尊称杨令公,山西太原人。先是北汉刘崇,为保卫指挥使,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后事北宋太宗,累官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二十五日午时(一说为后唐长兴三年壬辰即932年),殉节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986年)之七月。享年59岁,庙祀于古北口内。
杨六郎,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杨文广(1015—1074),字仲容,杨业之重孙、杨延昭孙,宋朝名将。
杨文广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0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
十五、宋朝文学巨匠三大家
1、正心诚意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延秀,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自幼家境贫寒,立志读书。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并因此入仕途。
杨万里为人正直,为官后忠于职守。在永州任职期间,崇敬被谪居永州、力主抗金的名将张浚,多次登门拜访,张浚以“正心诚意”相勉励。自此,杨万里终身奉张浚为师,并集“正心诚意”的意思,自号“诚斋”。而张浚也颇赏识他的才学和品格,担任宰相后对他也多有提拔。
2、西昆诗人杨亿。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今属福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杨亿从小就异常聪颖,他刚学会说话,母亲就教他念经书,杨亿跟着念一遍后就能背诵。7岁时就能作文;11岁时,宋太宗专门派人测试其才,连试三天,无论写诗作赋,杨亿都出口成章,下笔如飞。太宗得悉,将其召京师,授以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
杨亿作文才思敏捷,文格雄健。一旦下笔,便一气呵成,绝不凝滞。当时的学者皆以文为宗。杨亿博览强记,尤其是对历史及当代的典章制工烂熟于胸。宋真宗时,杨亿参与编修《太宗实录》,全书共80卷,他一人就撰写了56卷。后来,杨亿又参与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的编撰,该书所有的次序体例都由杨亿编订:各篇章的程序文虽分别由其他人撰写,但最后都要经杨亿修改才能定稿。
3、 理学宗师杨时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自幼聪明好学,能诗能文;年龄稍长后,便潜心学习经史著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南宋初,杨时又任工部侍郎兼皇帝侍讲,以及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晚年告老还乡。死后谥号“文靖”。
杨时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并创建了东林书院,使其桃李满天下。著有《龟山集》。杨时不仅在国内培养了大批弟子,而且其学术思想流传到海外。
十六、元时“三杨”
元初有杨卞、杨珍、杨湜,为元朝“立制国用司,总天下钱谷”,功绩显赫,史称元“三杨”。
其子克忠官安丰路总管。(见《元史·杨湜传》)
里
两灌照
十七、“三杨开泰”在明朝
历四朝吏治清平,朝无失政,宰相杨士奇、杨荣和溥在杨家的族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谓“三杨”,即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1403—1449年)宰辅杨士奇、杨荣和、 杨溥三人。他们辅佐明初洪武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可说是“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局面。他们的功德和政绩又在杨家的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西杨”江西泰和杨士奇
杨士奇(1354—1444年),名寓,字以行,赠太师,谥文贞,系泰和(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杨氏人。父亲早故,随母改嫁至罗家改姓罗,后复原姓归宗。家境很贫苦,靠教书维持生活,多游湖湘 一带,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设馆授徒最久。明惠帝建文初年(1399至1402年在位),应吏部考试,尚书张沈得士奇的考卷说:“此非经生言也!”奏取第一名,授吴王府审理副,乃供馆职。此后改编修,简入内阁典机务,累官至左中允、左谕德、翰林学士、左春坊大学士、少保、少傅,最后擢礼部侍郎,兼兵部尚书及华盖殿大学士,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
2、“东杨”福建建安杨荣
杨荣(1370—1440年),字勉仁,初名子荣,赠太师,谥文敏,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西南建安)杨氏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编修。历官成祖、仁宗、宣宗和英宗四朝。成祖时入文渊阁,迁侍讲,进右谕德,赐二品县;仁宗立,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中加少傅。
3、“南杨”湖北石首杨溥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县)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冼马。后因案系狱十年不死,而在狱中勤读不辍,读诸子经史数遍。仁宗即位,被释后擢升为翰林学士,掌管弘文阁事。正统中人阁,主掌机要职务,少保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同心尽职辅政,时人号为“三杨”。并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曰:“南郡”(即今湖北江陵地区),因号为“南杨”。正统十一年七月卒,享年75岁。赠太师,谥文定。官其孙寿尚宝司丞。
此外,根据《杨氏明朝老谱序》得知,这“三杨”对纂修杨氏家谱也卓著勋劳。在序言 落款处为:“时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会同世称三杨大修。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编修杨士奇校正。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杨荣恭订;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杨溥纂定。士奇公一部,蒙圣恩亲盖玉印。”
来源:杨安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