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盛会”央媒走基层|中国青年网:刘凤艳·用坚守浇灌寒地稻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0:21 1

摘要:在黑龙江的建三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稻浪翻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背后,有一位默默耕耘近30年的“稻香使者”——刘凤艳。近日,记者跟随“我们的盛会”中央主流媒体调研行采访团见到了她,她身着质朴、脸庞黝黑,笑容里满是对土地的热忱。

中国青年网建三江8月16日电(见习记者 夏烯然 记者 高蕾)在黑龙江的建三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稻浪翻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背后,有一位默默耕耘近30年的“稻香使者”——刘凤艳。近日,记者跟随“我们的盛会”中央主流媒体调研行采访团见到了她,她身着质朴、脸庞黝黑,笑容里满是对土地的热忱。

刘凤艳介绍水稻长势。见习记者 夏烯然 摄

寒地水稻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农事的艰苦超乎想象,寒冬酷暑、荒郊野外是工作常态,种水稻的过程更是枯燥乏味。但刘凤艳始终未曾动摇,她以“科技攻关”育种和“轻简栽培植保”提升稻米品质为己任,用行动践行着“创新服务,科技引路”的初心。

带着这份初心,刘凤艳多年来深耕自主研发与技术推广,让科技扎根田间。她深知好品种才能出好米,明白良法配套科学管控的重要性,因此坚持自主研发新品种,致力于打造大米品牌。作为“科特派”,她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服务建三江“畦町”农业社时,创新性地提出“育研推、种管收,产加销”全产业链模式。为了让“建三江地域”品牌稻香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她带着团队跑遍周边十余个农场,手把手教农户科学种植技术。有人问她何必如此辛苦,她总是笑着说:“农民的田就是我的实验室,他们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论文。”

展开剩余53%

来到黑龙江建三江农科所从事寒地水稻育种工作近30年,刘凤艳成功选育“三江系列品种”,填补了三江生态区无自育水稻品种的空白;审定水稻新品种32个,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亿元。她也赢得了诸多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农业部“丰收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及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还有黑龙江省县域农村优秀科技人、黑龙江省最美巾帼种粮人等。

生活中的刘凤艳,轨迹基本是家和试验田两点一线。掌握第一手数据是她的职责所在,春插秧秋割忙,“早上出门二点半、晚上回家看不见”“五加二,白加黑”是她的工作常态。

“对于我们育种人来说,育成的品种和正在培育的品种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培育水稻新品种,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天天细致地看。”在这样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中,刘凤艳对育种有着更深的体悟。

这份细致的观察,背后是育种人对“寂寞”的深刻理解。在刘凤艳看来,从事育种工作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每年从3月1日开始,清雪扣棚、浸种、催芽、播种育秧、移插后一系列的本田肥、水、草、病、虫、药管理,到收、贮,每个环节都需要育种人亲力亲为。种水稻过程之枯燥,超乎想象,而且近乎全年无休,但她却从不叫苦叫累。

支撑她熬过枯燥与辛劳的,是刻在骨子里对黑土地的热爱。刘凤艳笑着说:“我是农民的孩子,热爱黑土地,小时候家穷,没吃过大米,我是吃‘红脸儿’红高梁米饭长大的。来到建三江,我起码知道米饭是什么味道了。水稻育种对我来说,既是工作,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有一天不干这行,那我估计真会挺不适应。”

科技服务,刘凤艳永远在路上。她说自己要像建三江的稻穗一样,“把根扎得越深,头低得越沉,结出的果实才越饱满”。这份坚守,早已融入黑土地的脉络,在每一季稻浪翻滚中,诉说着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对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