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菲在南海岛礁主权问题上的争议再度引发关注。面对菲律宾对黄岩岛、南沙群岛等区域的不当领土主张,中国并非仅作口头回应,而是拿出历史条约、法理文件与事实依据构成的“三重证据链”,清晰界定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其中1898年《巴黎条约》、1900年《华盛顿条约
一、事件核心:中菲南海争议再起,中国以铁证明主权
近期,中菲在南海岛礁主权问题上的争议再度引发关注。面对菲律宾对黄岩岛、南沙群岛等区域的不当领土主张,中国并非仅作口头回应,而是拿出历史条约、法理文件与事实依据构成的“三重证据链”,清晰界定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其中1898年《巴黎条约》、1900年《华盛顿条约》、1930年《美英条约》三大殖民时期文件,更是直接以“东经118度线”划定菲律宾领土西界,证明相关南海岛礁从未纳入菲律宾版图,从根源上瓦解了菲律宾诉求的事实基础。
二、深度解析:主权归属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博弈
(一)殖民条约划定边界:菲律宾领土范围早有定论
菲律宾当前主张的南海部分岛礁,从历史文件来看本就与其一无关联。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与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这份确定菲律宾主权移交的核心文件,首次明确菲律宾西边界限为东经118度;1900年两国再签《华盛顿条约》,补充割让苏禄群岛等外围岛屿时,仍严格遵循该边界线,甚至1933年菲律宾在美属时期,以“地理邻近”为由试图主张南沙岛屿,也被美国直接驳回;1930年美国与英国签署条约,划定菲律宾巴拉望岛与英属北婆罗洲边界,再次确认东经118度的法律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边界并非中国单方面认定——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长期将其作为界定菲律宾领土的依据,菲律宾1946年独立初期也认可该范围。直至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通过修改宪法模糊领土界限,才开始以各种借口非法占据南海岛礁,其行为本质是对历史条约与自身早期立场的违背。
(二)中国主权的历史传承:千年管辖有据可查
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并非近现代才提出,而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脉络。早在汉朝,中国史书就已记载南海诸岛,将其纳入疆域认知;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四海测验”时,在南海设立观测点测量纬度,这是中国对该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直接证据;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中,清晰标注“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等名称,对应如今的西沙、南沙群岛,成为主权归属的历史见证。
除了官方记载,民间活动同样印证主权:中国东南沿海渔民世代在南海捕鱼、避风,留下大量航海日志与作业痕迹,形成独特的“南海航线文化”。行政管辖层面,唐朝起朝廷便对南海岛礁实施管理,元明清三代延续这一制度,通过设置行政机构、派遣官员巡查等方式,持续行使主权。
近代以来,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从未中断。二战期间,南海岛礁被日本侵占,战后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正式收回相关主权,并于1947年划定“十一段线”(后调整为“九段线”,2014年竖版中国地图恢复为“十段线”),这一界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如今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对南海相关海域享有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权利,更是具备充分的法理支撑。
(三)现实博弈:菲律宾的不当行动与中国的理性应对
上世纪70年代后,菲律宾的一系列行为打破南海稳定:通过修改宪法将所谓“历史水域”纳入主张,派兵非法占据中业岛、费信岛、南钥岛等岛礁,甚至将破旧军舰故意搁浅在仁爱礁,试图以“坐滩”方式长期占据。2016年,菲律宾单方面发起所谓“南海仲裁”,但该仲裁庭不具备管辖权,其裁决内容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中国始终明确声明“仲裁无效、不接受、不执行”。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始终以“维护稳定、推动合作”为核心应对:2024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沟通,与印度尼西亚签署海上合作共识,与马来西亚开展海域划界对话,为南海和平搭建合作框架;同时,中国加强南海常态化巡逻,依法应对菲律宾借助美国进行联合军演、实施非法补给等行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当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政府试图以南海问题转移国内矛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菲律宾在法理上缺乏依据,在实力上与中国存在差距,其对抗性举措难以奏效。中国的应对始终保持专业克制,既不主动升级局势,也不放弃核心利益,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三、未来展望:对话才是南海和平的唯一出路
南海不是“博弈场”,而是周边国家共同的“家园”,和平稳定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中国手握历史、法律、事实三重证据,对南海主权的主张坚定且无可辩驳;菲律宾若继续忽视历史条约、违背国际法准则,坚持不当领土诉求,只会加剧自身困境,也不利于区域稳定。
未来,中国将持续推动与东盟国家协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管控争议。对于菲律宾而言,认清历史事实、放弃对抗思维,以理性态度参与区域合作,才是实现自身发展与南海和平的正确选择。唯有尊重主权、平等协商,才能让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来源:稻田农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