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其实一直很清晰——就是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能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其实一直很清晰——就是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能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
冷战时重视苏联,冷战后继续关注俄罗斯。
自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先看几个关键时间点:
2000年的,中美贸易额才1000多亿美元。
到2022年,猛增到7500多亿美元。
2017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
报告首次把中国明确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
2021年,美国在印太地区搞了个“四方安全对话”,拉拢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
但是,美国空军上将约翰·海滕的一番话,却很有意思。
虽然,嘴上说中国是头号竞争对手。
但实际上,美军的注意力和资源,主要还是放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
我们看看具体数据就明白了:
截至2023年,美军在欧洲驻军约10万人,在中东地区维持约4.5万人的军事存在。
相比之下,在亚太的美军只有大约8万人。
再看军费开支,美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军事开支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用于对抗俄罗斯和维持中东局势稳定。
驻日美军在冷战时,可是“风光无限”。
冲绳基地就驻扎了5万多人,战机、航母时不时在太平洋上溜达。
自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国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基本沿用了一个思路:
建立前沿基地,形成遏制。
这种战略在冷战时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驻日美军成功阻止了苏联向太平洋扩张,朝鲜半岛的美军则在38线形成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固防线。
但是科技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规则。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英法还在修筑堑壕,以为能像拿破仑时代一样打阵地战。
结果呢?
机关枪和坦克的出现,让这种战术完全失效。
现在,就拿中国的导弹发展来说,这些年可真是突飞猛进: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号称航母杀手。
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覆盖范围能达3000-4000公里。
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更是能达到1.2万公里。
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现在就像是纸房子,随时可能被捅破。
比如,位于横须贺的美国第七舰队基地,离中国海岸才2000多公里,完全在这些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这就好比以前你在隔壁安了个监视器,现在人家有了长杆子,随时都能把你的监视器打掉。
约翰.海滕将军说得很实在:
美国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已跟不上时代了。
这种情况用军事术语叫“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
简单说就是:
你离我太近了,我随时能把你赶走。
这种变化,暴露了美国传统军事战略的一个大问题:过分依赖前沿军事基地。
看着气势很足,但其实特别容易被吃掉。
面对现代化的导弹威胁,传统的军事基地就像是“大象的软肋”——又大又显眼,还特别容易受伤。
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维护费用每年高达约40亿美元,驻军人数约5.37万。
这么大的投入,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风险。
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他们可能需要采取更灵活、分散的部署方式,而不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海滕将军提出,转移到印太的建议非常有远见。
就像二战时麦克阿瑟的“跳岛战术”,不跟强大的对手硬碰硬,而是选择更有利的战场。
但现在的情况更复杂:
地理格局变了。
中国,已经打破了美国在印度洋的垄断地位。
2017年,吉布提基地建成。
2017-2023年,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舰活动增加了不少。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已经成为中国重要补给点。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时代:
高超音速导弹,让传统防空系统形同虚设。
人工智能让作战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秒级。
太空、网络等新战场的出现,让单纯的地理优势不再那么重要。
所以,美国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难题:
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战争形态下,重新定位其军事存在?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搬家”,而是需要彻底改变思维方式。
美元,其实就是美国最大的印钞机。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狂印了几万亿美元,结果通货膨胀的压力却被转嫁到了全世界。
为啥美国能这么任性?
就因为全球大部分贸易都要用美元结算。
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大约60%,国际支付中美元占47%,大宗商品交易中美元占比很大。
但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撼动这个局面。
2000年中国GDP才1.2万亿美元,到2023年已经突破18万亿美元。
更厉害的是,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意味着啥?
这些国家,越来越倾向于用人民币来做生意。
实际上这种变化已经开始发生了:
2022年,沙特同意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交易。
俄罗斯对华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21年的17.9%猛增到2023年的75%。
巴西、阿根廷等国开始尝试用本币互相结算。
东盟国家正在商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转向使用本地区货币结算。
韩国、日本等传统美国盟友,对华贸易额都超过对美贸易。
连印度这个“四方安全对话”成员,2023年对华贸易也突破90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开始尝试绕开美元交易:
马来西亚和中国直接用本币结算。
印尼和中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
就连日本,也开始研究数字人民币的影响。
非洲已有多个国家,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欧洲,匈牙利发行了熊猫债券,法国计划扩大人民币业务。
这种变化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对美国的打击有多大?
现在美国每年贸易逆差超过7000亿美元,但因为有美元霸权,美国可以通过印钞票来填补这个窟窿。
再也不能随便印钱了,否则通胀会立即反噬自己。
无法像制裁俄罗斯那样,轻易制裁别国。
必须用实打实的商品和服务来平衡贸易,而不是用纸币。
不得不面对真实的经济实力,而不是靠印钞机来维持生活水平,美国生活水平可能会直接下降。
所以,美国现在对中国各种打压。
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说白了就是怕失去这个“印钱特权”。
中国来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人均GDP从不到200美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12000多美元。
中国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发展到现在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这个发展过程一点都不容易。
80年代想发展彩电,美国就各种卡脖子。
90年代发展汽车,又是专利壁垒又是市场准入。
现在发展芯片,又被卡。
这种情况不光中国遇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碰到过。
比如:
印度想搞制药,美国就用专利法来卡。
巴西发展飞机制造,就遇到各种技术封锁。
非洲国家想工业化,就被限制在挖矿卖资源的层面。
美国住着豪宅、开着豪车,但就是不愿意让弟弟妹妹(发展中国家)过上好日子。
甚至还设置各种规矩:
想学技术?不行,这是我的专利。
想做生意?必须用我的美元。
想发展?得按我定的规则来。
但是你想,全世界60多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难道就该永远过苦日子吗?
印度农民,不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吗?
非洲妈妈,不想让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越南的工人不想住上好房子吗?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但在全球财富分配中却只占30%左右。
这种不平等不应该继续下去。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最朴素的愿望:
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机会。
这种权利不是谁施舍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就像你不能阻止一个孩子长大一样,也不能永远阻止一个国家发展进步。
来源:斋小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