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两方相争,谁才是真正的“蠢事玩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3:45 1

摘要:他在内容里提到,西贝的菜品多是预制而成,定价却偏高,消费体验不佳,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要求餐厅必须注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了舆论风口。

他在内容里提到,西贝的菜品多是预制而成,定价却偏高,消费体验不佳,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要求餐厅必须注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

这条内容发出后,很快在网络上扩散开来。

西贝作为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量接近400家,在中式连锁餐饮领域有不小的影响力。

创始人贾国龙看到这条微博后,态度十分强硬。

他公开表示,目前西贝没有预制菜,还说要起诉罗永浩。

为了应对这场争议,西贝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上线了包含13道菜的“罗永浩同款菜单”,消费者既能直接点单,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减菜品;同时开放了全国门店的后厨,允许消费者进去参观制作过程。

贾国龙会这么硬气,一方面可能觉得西贝符合官方对预制菜的界定,自己占理,想借着这场争议获得更多流量;另一方面,这些年餐饮行业里“老板网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贾国龙之前也常在公开场合发言,或许是想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打造自己的个人IP。

罗永浩这边也没停下脚步。

他接连发了20多条微博回应西贝,还搞了转发送iPhone、悬赏十万元征集线索的活动,后来干脆开了一场直播,专门和网友讨论这件事。

随着双方的持续互动,这场原本只是个人吐槽的事件,慢慢变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相关话题在热搜榜上挂了很久都没下来。

西贝也因此成了大家质疑的焦点:有人专门去门店“探后厨”验证情况,有人翻出贾国龙过去的各种言论,还有人检索西贝以往的新闻,连西贝的官方账号评论区都被大量质疑声音淹没了。

这场争议吵到后来,大家慢慢发现,核心问题其实不是罗永浩和西贝谁对谁错,而是“预制菜”这三个字到底该怎么算。

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牵头制定的《预制菜产品规范》里,按加工程度把预制菜分成了四类:即食类,像卤味、酱菜这类开袋就能吃的;即热类,比如各种料理包,加热或解冻后就能食用;即烹类,像是提前炖好的牛腩,简单烹饪一下就能完成;即配类,类似净菜,食材已经搭配好,需要消费者自己完整烹饪。

到了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里,更是明确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和官方定义又不一样。

有一部分消费者觉得,只要不是用新鲜食材现场制作、现场食用的,都算预制菜,尤其担心那些靠保鲜技术储存很久的菜品不安全。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按这个标准,卤味、肉夹馍、速冻饺子,还有麦当劳的很多产品不都成了预制菜?总不能说这些都不安全吧。

本来想简单把预制菜和“不安全”画等号,但后来发现,消费者真正抵触的,其实是花了高价,吃到的却只是加热后的预制菜,没享受到该有的厨师技艺、新鲜食材和菜品现做的“锅气”,这些才是大家愿意下馆子的重要原因。

西贝显然没搞懂这一点,它把争议的核心当成了“预制菜定义之争”。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用预制菜,西贝还在官方微博发了九宫格长图,逐道公布菜品的制作流程。

可网友看完却更质疑了,因为图里能看到浓汤宝、大包番茄汤、大包南瓜泥这些预制品。

如此看来,西贝越想证明自己,反而越容易暴露问题,陷入“越解释越被动”的局面。

其实说到底,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要求很简单,无非是两点:价格合理,能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如果餐厅提供的是低价、快速的服务,大家能接受预制菜;可要是菜品卖得贵,那就得是现做的、好吃的、费功夫的。

现在很多餐饮企业都用中央厨房搞工业化生产,食材新鲜度比不上当天采购的,成本其实降下来了,但菜品价格没跟着降,还不主动告诉消费者用了预制菜。

这种“成本降、价格不降、信息不透明”的情况,才是大家不满的根源。

在预制菜这件事上,老乡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它也用预制菜,但会在菜单和菜品介绍页上明确标注“中央厨房预制半成品”,价格也比西贝同类菜品低一些,把选择权完完全全交给了消费者。

从行业数据来看,老乡鸡预制菜的营收占比不低,消费者满意度也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成了预制菜透明化运营的标杆。

反观整个连锁餐饮行业,2024年的调研显示,会明确标注预制菜信息的企业并不多,就连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西式快餐,也只是在部分即热产品包装上写“加热后食用”,没明确说这些是预制菜,信息公开程度还有待提升。

西贝这次陷入舆论困境,说到底是找错了对手。

它以为罗永浩是敌人,可实际上,真正让它陷入被动的,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预制菜泛滥且不透明的长期不满。

西贝只是刚好成了大家释放这种情绪的“出气筒”。

就像西贝的莜面,本来是现场手搓的,看着和预制没关系,可相关视频的评论区还是满是嘲讽,大家在意的,早就不是“是不是预制菜”,而是“花的钱值不值”“有没有被蒙在鼓里”。

毫无疑问,这场争议也不全是坏事。

如果能借着这件事,推动餐饮行业加快预制菜明示规范的建立,让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标注标准,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餐饮企业不能只想着靠中央厨房提高效率,更要平衡好工业化生产和消费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透明化标注、合理定价,这些其实都是基础要求。

消费者真正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不明不白的消费。

只有行业规范和企业自觉结合起来,才能让餐饮行业和消费者实现共赢。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