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立农/蔡晓凌团队6项前沿研究,揭示中国糖尿病和肥胖现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21:26 1

摘要:今年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国际糖病联盟(IDF)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IDF 2025)于4月7~1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本届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蔡晓凌教授团队共有15项研究成果展示,现精选6项前沿研究进行介绍,内容涵盖中国超重肥胖患者胰

编者按:今年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国际糖病联盟(IDF)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IDF 2025)于4月7~1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本届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蔡晓凌教授团队共有15项研究成果展示,现精选6项前沿研究进行介绍,内容涵盖中国超重肥胖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治疗后体重波动轨迹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与GLP-1RA联合及单药治疗的心肾效应对比、全球1型糖尿病(T1DM)超重肥胖患病率,以及基于iCaReMe China研究对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基线特征如合并症情况、降压药物治疗现状、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分析。本刊特邀蔡晓凌教授及团队成员林矗和杨文嘉老师做客“遇见IDF 每日精粹”直播间,介绍并点评这些研究成果。

中国肥胖及超重患者GLP-1RA治疗后体重波动轨迹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

(一)

作者:林矗,汪靖暄,蔡晓凌,王依然,魏廷洋,王媛,铁昌杰,杨宇腾,杨文嘉,吕芳,纪立农

0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描绘中国肥胖及超重患者GLP-1RA治疗后体重波动轨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02

方法

本研究采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肥胖与减重门诊就诊并起始GLP-1RA治疗的681例肥胖及超重患者的门诊随访记录,分别描绘体重波动曲线,并通过组间比较、多元logistic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图探究其体重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

03

结果

研究显示更长的GLP-1RA用药时长、使用司美格鲁肽、不合并糖尿病、更高的体脂率可能与更好的减重效果相关。基础代谢率、骨骼肌质量、腹部及四肢肌肉质量、血肌酐水平与减重成功率呈非线性相关。

图1. GLP-1RA使用后的3种体重波动轨迹

专家点评

蔡晓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作为在IDF展示的重磅研究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究GLP-1类药物在我国肥胖及超重人群真实世界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该类药物整体疗效肯定,带来良好的体重下降趋势。研究还分析了用药时长、药物剂型等因素影响,发现用药时间越长、使用司美格鲁肽效果更佳,且单纯肥胖、体脂率高等患者减重效果更好,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证据。

SGLT2i和GLP-1RA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的心肾效应比较

(二)

作者:张梦清,林矗,蔡晓凌,杨文嘉,吕芳,纪立农

01

背景

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是影响T2DM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SGLT2i和GLP-1RA已显示出降低心肾风险的独立益处。然而,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潜在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02

目的

评估SGLT2i和GLP-1RA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在T2DM患者中的心肾效应比较。

03

方法

研究团队系统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Clinicaltrial.gov数据库从建立至2024年6月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评估了与SGLT2i或GLP-1RA单药治疗相比,二者联合治疗在T2DM患者中的心肾结局风险。

04

结果

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10项事后分析和1项观察性研究。与SGLT2i单药治疗相比,SGLT2i和GLP-1RA联合治疗与T2DM患者复合心血管结局的风险降低相关(RR=0.57,95%CI:0.38~0.86,P=0.008);与GLP-1RA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与T2DM患者复合心血管结局风险降低相关(RR=0.77,95%CI:0.65~0.91,P=0.002)(图2)。与SGLT2i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与T2DM患者复合肾脏不良事件风险降低相关(RR=0.69,95%CI:0.59~0.82,PPPP=0.004)(图3)。

05

结论

与单药治疗相比,SGLT2i和GLP-1RA联合治疗可能带来更强的心肾保护效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图2. SGLT2i和GLP-1RA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在复合心血管结局(左)及复合肾脏结局中(右)的比较

图3. SGLT2i和GLP-1RA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在心衰相关结局(左)及全因死亡中(右)的比较

专家点评

蔡晓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及我国新发布的2024版CDS指南均推荐对合并心血管、心衰、慢性肾脏病及其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首选SGLT2i或GLP-1RA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用药,必要时再加其他药物。开展该项研究的初衷旨在探索这一推荐的证据级别强度。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和肾脏终点事件上获益明确,尤其对于有心血管高危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SCVD)、心衰、慢性肾脏病或骨折风险人群。但研究未探讨药物可及性、性价比及不良反应风险等问题,存在一定局限性。总体而言,联合治疗模式的未来前景还是比较令人看好的。

全球1型糖尿病的肥胖与超重患病率

(三)

作者:郭雨辰,林矗,焦若阳,白姝臻,李宗霖,蔡晓凌,纪立农

01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全球范围内T1DM患者的肥胖与超重患病率。

02

材料与方法

研究人员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收集从建库至2024年3月报道了T1DM患者肥胖或超重患病率的横断面或队列研究,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整合相同年份的患病率,描绘T1DM肥胖与超重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03

结果

最终纳入79项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至2020年期间,全球T1DM患者的肥胖与超重患病率逐年增加。其中,成人T1DM患者的肥胖患病率从3.3%上升至22.2%(男性:从1.7%上升至13.5%,女性:从2.0%上升至14.8%),超重患病率从28.6%上升至31.9%(男性:从14.0%上升至37.3%;女性:从13.6%上升至27.0%)(图4);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的肥胖患病率从6.3%上升至9.3%(男孩:从3.7%上升至7.2%;女孩:从9.8%上升至14.6%),超重患病率从11.1%上升至17.8%(男孩:从18.8%上升至22.2%;女孩:从25.6%上升至27.1%)(图5)。这一趋势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亚组之间保持一致。

图4. 1990~2020年全球成人T1DM患者超重肥胖患病率

图5. 1990~202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超重肥胖患病率

专家点评

蔡晓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当下,T1DM患者超重肥胖发病率引发关注,在T1DM治疗管理中纳入体重管理,其目标和临床意义与T2DM体重管理同样关键,需要引起重视。全球肥胖与糖尿病共病、单纯肥胖超重发病率急剧攀升,此项研究是我们团队开展的关于T1DM体重管理比较具有前沿性的一项研究,获得IDF关注。T1DM治疗、管理及发病病因存在显著异质性,在IDF议程里,多个板块围绕糖尿病与肥胖展开。如今,1型和2型糖尿病的肥胖及体重管理愈发重要,体重管理被被提升到关键地位。

基于iCaReMe China研究对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征分析

(四)

作者:杨文嘉,乌寒,严靖雅,蔡晓凌,纪立农

iCaReMe China研究是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起,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一项评估中国T2DM患者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从2023年7月到2024年3月,共纳入了来自中国60家医院的9000例T2DM成年患者。旨在通过描述真实世界中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模式,以了解中国的糖尿病管理策略、区域差异、相关决定因素和患者结局。本研究基于iCaReMe China研究数据分析,全面揭示了中国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合并症及并发症现状、治疗模式及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在所有纳入分析的中国T2DM患者中,5.5%合并卒中,10.2%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42.7%合并血脂异常,43.9%合并高血压(HTN),10.7%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此外,中国T2DM患者3B目标包括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率均不足40%,综合达标率仅为9.6%(图6)。

图6. 中国T2DM患者合并症情况及3B目标控制率

专家点评

蔡晓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iCaReMe注册研究是一项利用真实世界证据,用以应对糖尿病-心肾挑战的全球性研究。2023年,我国启动全国性iCaReMe China研究。基于现有分析数据,国内糖尿病3B目标(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率呈现向好态势。与2013年纪立农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中国T2DM人群3B研究相比,当时血糖、血压、血脂三者同时达标的患者比例仅为5.6%,如今已近10%,翻了近一倍。这一成果离不开临床医生、护士以及媒体等多方的协同努力。当下的研究是针对基线特征分析,后续将开展个体化分层等深层次研究,为T2DM综合管理及药物使用提供证据。

iCaReMe China研究: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现状

(五)

作者:乌寒,杨文嘉,严靖雅,蔡晓凌,纪立农

本研究基于iCaReMe China研究,分析了中国T2DM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现状。随访36个月,39.9%的患者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其中68.3%接受单一药物治疗,31.7%接受联合治疗。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中国T2DM患者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占比近40%,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和利尿剂(Diuretic)。此外,与未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组相比,降压药物使用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血压<130/80mmH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1)(图7)。

图7. 中国T2DM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现状

专家点评

蔡晓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目前,在T2DM患者的血压管理中,降压药物的使用率仅约40%。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临床惰性及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存在处方惰性,而患者对血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服药不按时、不规律,这极大地阻碍了3B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降压药物选用不合理,虽然指南将ACEI/ARB类药物列为首选,但国内近7成患者仍在使用CCB类药物。为改善这一现状,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宣教与依从性管理。同时,向临床医生以及患者广泛普及具有肾脏获益的ACEI/ARB类药物作为首选的理念,以此提升血压达标率,推动糖尿病综合治疗获益的实现。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六)

作者:严靖雅,杨文嘉,乌寒,蔡晓凌,纪立农

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是一组由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之间相互病理生理作用导致的多器官疾病的统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会导致多器官功能异常和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本研究利用iCaReMe队列数据评估T2DM合并CKM患者的临床特征。将900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已确诊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心房颤动或慢性肾脏病的临床CKM组(38.9%),以及尚未发展为临床CKM的CKM风险组(61.1%)。结果显示:临床CKM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收缩压较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较高。且临床CKM组患者T2DM合并症与并发症显著高于CKM风险组(图8)。研究结果提示了早期诊断和综合CKM管理的重要性。

图8. 在T2DM人群中,临床CKM组和CKM风险组的临床特征比较

专家点评

蔡晓凌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该研究利用iCaReMe队列数据,以大规模人群为样本,广泛涵盖心脏、肾脏、内分泌代谢科等多科室患者,包括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及确诊人群,以及肾脏疾病患者等。分层数据表明,CKM患者普遍呈现病情复杂、年龄偏大且预后较差的特征。这意味着CKM管理亟需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实施早期管理与综合管理模式。尤其是60%处于CKM风险组的患者,更需重点关注。该研究着重凸显了CKM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管理及治疗的重要性。总之,基于iCaReMe China研究数据所开展的CKM分层分析,不仅深化了我们对CKM疾病特征的理解,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对于推动我国CKM防治工作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研究者介绍

张梦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生在读参与脂肪肝、肥胖药物治疗学、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

郭雨辰

乌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24级博士研究生以共同第一作者在Front Endocrinol、Obesity Review发表2篇SCI论文

严靖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生在读参与肥胖药物治疗学、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曾获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

林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从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炎症与自身免疫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eClinical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Diabetes Obesity Metabolism、Pharmacological Research、BMC Medicine等国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30余篇原创性文章,累计引用逾500次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部“扬帆计划”青年培育基金1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基础培育专项基金1项

杨文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在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糖尿病与炎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曾获得第五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医师英文大赛全国一等奖

蔡晓凌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糖尿病与炎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BMC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高质量SCI期刊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纪立农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带领的团队作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和“北京市糖尿病领域临床研究中心”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一流专业杂志(包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