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曾以“加价提车”著称的豪华品牌,如今却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从昔日的加价神话到今天的无人问津,保时捷究竟经历了什么?这场危机背后,折射出豪华汽车市场怎样的结构性变革?
当保时捷公布2025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8%,尤其是中国市场销量暴跌42%时,整个汽车行业都为之震动。
这个曾以“加价提车”著称的豪华品牌,如今却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从昔日的加价神话到今天的无人问津,保时捷究竟经历了什么?这场危机背后,折射出豪华汽车市场怎样的结构性变革?
自主品牌的围剿与BBA的式微
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迅速提高。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滞后,未能抓住市场红利。其主力车型Cayenne的电动化替代方案未明确,导致交付量创三年新低。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狂飙突进,正在重塑豪华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比亚迪、理想、问界等品牌,在30万-100万元价格区间内推出多款车型,以智能化、电动化为武器,直击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腹地。
其中,问界M9现象,2024年销量超7.5万辆,远超保时捷在华总销量(5.69万辆)。其搭载的华为ADS 2.0智能驾驶系统,将保时捷的智能化短板暴露无遗。
理想汽车的逆袭,2025年销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33.1%。其增程式技术解决了续航焦虑,而保时捷的Taycan纯电跑车却面临市场定位尴尬。
同时,BBA的市场份额受冲击,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被迫通过降价应对竞争。宝马i3、奔驰EQE的大幅降价,未能阻止销量下滑,经销商库存压力巨大。
当然,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速度,远不及市场预期。其纯电车型仅Taycan和Macan,基于PPE平台的新车型寥寥。相比之下,比亚迪已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占比超56%。
加价神话的反噬与渠道管理的混乱
宏观来看,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下调,影响高端消费能力。保时捷在华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2.5%,2023年-15%,2024年-28%),折射出经济环境变化对豪华汽车市场的冲击。
保时捷长期以来的加价提车策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逐渐失效。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品牌溢价支付过高价格,尤其是当自主品牌提供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时。
其中,2024年的经销商“逼宫”事件,暴露出保时捷在华渠道管理的严重问题。为完成销售目标,保时捷中国向经销商大量压货,导致库存系数高达4.2,远超行业警戒线1.5。经销商不得不亏本卖车,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保时捷在华经销商网络收缩,部分门店面临关闭。其“一边解决问题一边花钱”的策略矛盾重重,既宣布裁员1900人,又投入8亿欧元进行重组,显示出战略上的摇摆与困惑。
对于保时捷来说,其核心优化在华经销商网络,减少库存压力,提升终端服务质量。保时捷需重新定义“豪华”的内涵,将电动化、智能化与品牌传承相结合,传递“未来经典”的品牌形象。通过文化营销、用户体验等方式,重塑品牌亲和力。
后记,豪华品牌的自我革新
保时捷的困境,是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转型艰难的缩影。面对自主品牌的崛起和市场趋势的变化,保时捷唯有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加速电动化转型,重塑智能化标签,深化本土化策略,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拾昔日辉煌。这场危机,或许正是保时捷重塑未来的契机。
来源:汽车小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