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朋友,李老师讲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古人云:家有贤妻贵似金。一个男人背后,站着一个好妻子,那是全家几代人的福气。如果一个皇帝背后站着一个贤惠的女人,那更是全国百姓的福气。
各位朋友,李老师讲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古人云:家有贤妻贵似金。一个男人背后,站着一个好妻子,那是全家几代人的福气。如果一个皇帝背后站着一个贤惠的女人,那更是全国百姓的福气。
我们大家都知道,大唐盛世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而贞观之治的出现,也有一位伟大女性的功劳。这位伟大女性,史书上将其称之为长孙皇后。
据说,长孙皇后是我们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她的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那可是部长级的高官。她的同母哥哥是唐朝宰相长孙无忌。这样的家庭出身,决定了她从小受到的教育,确实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孩所不能比拟的。史书记载她酷爱文史,饱读诗书,通晓古今治乱的道理,这就为她当上皇后以后,扶助太宗治理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位女性在她13岁时候,就嫁给了李世民。那时还是隋朝,李唐王朝还没有建立呢。到了公元618年,她17岁。这一年唐高祖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大唐王朝,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她为秦王妃。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在兄弟斗争中胜出,被封为太子,她也就晋升为太子妃。紧接着便是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她也被册封为皇后。这时,她25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
长孙皇后也是一个短命的女人,在她36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她从13岁嫁给李世民,到最后去世,共同生活了23年。其中被册封为皇后的时间只有11年。在这11年中,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可以说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影响是很大的。
史书上关于长孙皇后的故事是很多的。我们只能有所选择地讲述几个,突出她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执政影响。
第一个故事,借古喻今。
李世民是马上皇帝,经常四方征战,因而对战马非常喜爱,非常珍惜。有一天,他的一匹自己非常喜欢的战马,突然无缘无故地死掉了。李世民雷霆暴怒,要杀养马者。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养马人求情。而是给李世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春秋时齐国的齐景公,也曾遇到这样的事。有一天,他非常喜欢的一匹马突然死掉了。景公要杀养马人。齐景公的相国晏子说:应该杀,必须杀,这人罪大恶极,请让我将其罪状宣布之后再杀。这人有三大罪状:第一罪是他养的马突然死了,他怎么能叫马死了呢?必须杀他。第二罪是他养的马死掉了,国君应该杀他,这就让国君因为一匹马,又杀掉一个人,这损失太大。老百姓知道会指责国君。第三罪是这件事如果让诸侯知道了,会指责国君把一匹马看得比人还重要,显得不够以人为本,会瞧不起我们国家。有这三宗罪,必须杀掉。晏子义正词严地历数了养马人的三条罪状后,景公知道自己错了,赦免了养马人。讲完后,长孙皇后问李世民:陛下你当初读书时,读到这个故事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当然知道长孙皇后什么意思,慢慢地气也消了,也就赦免了养马人。
作为皇帝的养马人,岂不知道自己养马的责任重大?能不忠心耿耿精心饲养那些马匹?但是,如果确实由于某种不可避免的原因,导致马生病死去了,能说是养马人的错吗?他也不想让马死去呀!李世民作为皇帝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不能让他随便滥用啊,怎么办?面对皇上的盛怒,正面规劝肯定效果不好,长孙皇后只好侧面出击,借古代故事化解矛盾了。
第二个故事,朝服进谏
高中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唐太宗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写给李世民的规劝性奏章。让太宗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李世民信任魏征,魏征也忠心耿耿,履行自己谏议大夫的职责,经常监督皇上的行为。有一次,讨好皇上的人给李世民送了一只训练熟的鹞鹰,李世民玩得很开心。魏征知道后,就故意去找李世民汇报工作,李世民听说魏征来了,赶紧把鸟藏在衣袖里。魏征故意在那里磨磨蹭蹭,说点这事,说点那事,就是迟迟不愿离去。终于等到魏征离开了,李世民藏在袖子里的鹞鹰,早被捂死了。可见李世民对魏征是非常忌惮的。
但是,李世民作为大唐皇帝,有时也会觉得魏征对自己约束太多。有一次在朝堂上发布政令,又被魏征阻止了,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他在朝堂上不敢发作。回到后宫住处,就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那家伙太嚣张了,我一定要找个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赶紧问道:“是谁让皇上您如此动怒?”李世民回答说:“还有谁?就是魏征那个乡巴佬,经常在朝堂上给我制造难堪。”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没有任何规劝的语言。她不动声色地退到内室,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恭恭敬敬地为太宗施礼,并大声说“恭贺陛下”。李世民十分惊奇,忙问妻子:贺从何来?长孙皇后则笑着回答说:“我听说只有君主开明,才会有正直的臣下。如今魏征敢于不考虑您的感受,直言进谏,就证明了陛下是开明的君王啊!我怎能不向您恭贺呢!”太宗一听,立马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在这个故事中,长孙皇后用一个戏剧化的举动,成功地让太宗怒气消散,进一步正确地认识到,魏征阻止自己的不当政令发布,能防止出现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严重错误,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第三个故事,抑制外戚
对皇权政治非常通晓的长孙皇后,特别忌讳自己的娘家人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入朝为官。一是不想让李唐江山出现动摇,二是也不想让自己长孙家族亲戚被剿灭。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对长孙家族的人入朝为官进行限制:不能官太大,不能到重要岗位上,不能随便随便都让他们当官。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皇帝非常信任的开国元勋。但是她也不想让哥哥的官职太大。更不想让她娘家的其他亲戚,都到朝廷上做官。李世民想让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右仆射,她就强烈反对。因为这个职位权力太大。尚书右仆射相当现在国务院副总理。
但李世民觉得不让长孙无忌担任这个官职好像对不起人家,坚决要做这样的任命。长孙皇后看说不动丈夫,就做哥哥的思想工作,让哥哥坚决辞职不干这个职务。唐太宗无奈,才让长孙无忌改任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行政级别很高的虚职,实际权力不大。只享受优厚俸禄,不能管多少事情。更没有任命官职的人事权。长孙皇后这才高兴了。
长孙皇后这个决定,既是对大唐政权的负责,也是对自己家族的保护。汉代刘邦老婆吕后,娘家人掌权被镇压的历史;唐玄宗之后,杨玉环的娘家人被镇压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长孙皇后是多么聪明!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