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几天,到了9月10日,他又发文,说西贝几乎全用预制菜,价格还贵。这话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了,不少人跟着讨论,觉得21元买个馒头,要是再用预制菜,确实不太值。
9月,罗永浩在直播里聊到了西贝,话很直接,西贝一个戗面馒头卖到21元,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没几天,到了9月10日,他又发文,说西贝几乎全用预制菜,价格还贵。这话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了,不少人跟着讨论,觉得21元买个馒头,要是再用预制菜,确实不太值。
罗永浩的说法传开后,西贝这边很快有了回应,创始人贾国龙态度挺强硬,公开说预加工这事儿不用回避,但西贝卖的不是预制菜,还明确表示肯定要起诉罗永浩。
不光如此,西贝紧接着开了场全员大会,会议名字都透着对抗的意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老实讲,这么大张旗鼓的架势,倒让不少人好奇,西贝到底哪儿来的底气?
本来想直接说西贝是不是真的用了预制菜,后来发现得先弄明白,到底啥是预制菜。说实话,这俩词儿,预制菜和预加工,别说普通消费者,连有些行业里的人都搞不清。
之前我查过相关文件,里面写得很清楚,预制菜是那种直接加热就能吃的,不用再做别的,但预加工不一样,得经过额外的加工步骤才能吃。
还有个说法是,要是餐厅自己有中央厨房,处理的食材只供自己用,国家一般不把这算成预制菜。
弄明白了这个界定,再看西贝的情况,就知道他们为啥敢说起诉能赢了。西贝的食材都是自己中央厨房提前处理好,再运到店里的。
就算到店后需要解冻,后续也得经过剁碎、铺放、烧制这些步骤,最后才加热。这既不符合“直接加热即食”的预制菜定义,也不是对外销售的食材按标准来说,还真不算预制菜。
说起界定模糊的事儿,之前五月天假唱的争议其实和这个有点像,当时不少人说五月天假唱,但最后也没认定,因为就算伴奏声音大,只要歌手有发声动作,就没法算假唱。
如此看来,不管是餐饮里的预制菜,还是演出里的假唱,有些行业标准确实存在模糊空间,这就导致普通人很容易产生误解。
罗永浩这次,怕是就吃了没摸清预制菜界定标准的亏,有人觉得西贝这是在打擦边球,但换个角度想,餐饮行业要做连锁,靠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其实是常事。
食品工业化本身并不是坏事,它能提高出餐速率,让消费者不用等太久就能吃到饭。但问题也在这里,工业化带来的争议一直没断过。
比如之前甘肃曝光过幼儿园厨师违规加劣质食材的事,还有人反对中小学用预制菜。说实话,这些问题的核心不是工业化本身,而是加工环节的监管没跟上。
要是能做到规范处理,不管是预加工还是预制菜,安全性其实是有保障的。
但消费者的想法又不一样了。大家愿意花高价去餐厅吃饭,图的是什么?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那股锅气、烟火气,是家里厨房做不出来的那种“人间火候”。
预加工的食材有个明显的问题,上桌快,凉得也快,根本没有锅气。西贝就算最后赢了官司,消费者心里可能还会犯嘀咕,21元一个的馒头,连点锅气都没有,这钱花得值吗?
之前去餐厅吃饭,遇到过菜上得特别快的情况,我还私下想过“这不会是预制菜吧”,结果问服务员,人家说“不是,这是提前处理好的”。
现在想想,商家其实没说错,在他们的定义里,这叫预加工。但普通消费者哪分得这么细?大家眼里,提前处理好的食材,和预制菜也没差多少。
很显然,这就是行业标准和公众认知之间的脱节,再加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惩戒规定,才让商家能理直气壮地说“不是预制菜”。
这事儿说到底,不只是西贝和罗永浩两个人的矛盾,更像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一个缩影,食品工业化是趋势,但不能丢了消费者最在意的体验,行业标准得有。
但更得让普通人能看懂、能分清。要是能把这些问题理顺了,不管是餐厅还是消费者,都能少点误会,多点踏实。
来源:沐南财经